诗歌的平仄、对仗与粘连
(2009-04-20 22:23:51)
标签:
诗歌格律近体诗格律诗古风对仗粘连杂谈 |
分类: 大众语文 |
学长岸达发了诗兴,清明时节写《悼克明》两首,发在校报上。其一云:
环球东西隔,阴阳两界分。
噩耗传异地,凄雨夹雷鸣。
共读曾复旦,往事忆迎风。
无言离别去,相逢在梦中。
是格律诗的架势,却不入格,中腰一联根本没对,中腰二联对得也勉强。当然,起承转合也不明显。不过诗歌嘛,就是宣泄感情。岸达和克明是在复旦进修时同过窗的,感情甚笃,写点东西比不写好。
要不就称做古诗好了。
古诗就是古风,不必拘泥。连三平三仄、叠平叠仄都可以,比如“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天愿作比翼鸟”、“前不见古人”、“美人如花隔云端”之类。不过岸达学长也太发扬光大了,他的“环球东西隔”都已经是五连平了。
界民兄对我的评论不以为然,有鲁迅《赠邬其山》为例。诗云: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界民兄说“一阔脸就变”是五连仄。我说并非如此吧,“一”在仄声前是应该读平声的。不过,也可以看做连仄,因为平仄不以单字论,是以词论,两字一节的,更何况一三五不论呢。则真是连仄的例子了。
界民兄说,大家是不讲究这么多的。
前不久看另一教授的格律诗,五律七律都讲究得差不多了,就差一样,他不知道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道理,比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是对的,但接下来应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他浑然不知,继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搞得好辛苦,却是白费力。这位先生也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还是地方作协资深会员,写了很多应和赠予之作,大家一个劲就说好好,搞得这先生一生也不知自己的律诗原来大谬。见笑大方而不自知,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
朋友修阜攻书法,有文人气质。带学生去黄山写生,回来时天下雨,诗兴大发,说“半月写生半月晴,回家路上雨淋淋,自古徽州都好客,应是依依惜别情。”有诗味。
不过也忘了邻句相粘的规矩。依旧是这些字,把“自古”“徽州”倒过来,“半月写生半月晴,回家路上雨淋淋,徽州自古多好客,应是依依惜别情。”就没有问题了。当然,“好”字是仄声字,改个平声更好。
“都”字改为“多”字也是我的主意。“都”和“多”都表数量,表程度,但“都”太满,“多”则空灵。这就如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还不如“昨夜一枝开”呢。其实“数枝”也是早梅,不过和一枝比起来,就太满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