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麓的贫地逆袭
(2023-04-04 15:15:28)分类: 四川政治经济 |
大巴山麓的贫地逆袭
——四川省巴中市全力推动产业振兴纪实
李传君
四川省巴中市,5个县(区)中4个为国定脱贫县、1个为省定脱贫县。巴中资源丰富,是全国绿色农产品重要生产地,脱贫后的巴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产业正在强势崛起。
巴中五县(区)均为国家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巴中享有“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等荣誉称号。肉牛产业也在迅速成长。
在产业振兴道路上,巴中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种养循环为基础,以全产业链布局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绿色化、融合化、数字化、设施化、园区化为一体的现代产业之路。
从“海山模式”解读粮油村致富秘笈
巴中一直十分重视粮油产业。目前累计培育创建粮油园区23个,其中市级以上8个。全市认定“三品一标”粮油农产品377个,培育壮大市级及以上粮油龙头企业11家,年订单种植粮油140万亩以上,年加工粮油农产品15.86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种粮油不赚钱,曾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如果充分将粮油园区与当地青山绿水资源充分结合起来,把粮油园区既建成新型社区,又建成生态景区,拓展产业增收途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便是典型一例,如今市内外不少粮油产区前来学习。
如今的海山村,不仅是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也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今年,海山村种植油菜5000余亩,从3月8日第二届“田园恩阳·海山情缘”油菜花节开幕,至4月5日活动结束,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
高标准农田实施后,全村5000余亩全部能实行全程机械化耕种,春季种油菜、秋季种水稻,一年油菜、稻谷总产值达1677.5万元。加上春季的油菜花节、秋季的农民丰收节带动的旅游收入,共达2200余万元。仅旅游综合收入,便为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该村还成功摸索出一套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村上成立土地、劳务、植保、农机、种养殖5个合作社,通过打包流转土地收取服务费,通过组织劳务、植保及农机服务等,每年可增加百万余元收入;通过直接经营多出来的300亩耕地,每年可增加48万余元的收入。
村集体经济收入,又按照“127”模式进行分配。“1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转经费、20%分给全体村民、70%为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基金。”村党委书记韩渭才说,去年共收入100万元,春节拿出了20万元分配,人均分得50元。“今后分配金额将逐年提高。”
金银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银”花
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覆盖公山、大河、兴马等7个乡镇74个村,实行金银花和南江黄羊种养循环。公山镇卫星村是该园区核心区之一。目前,卫星村共种植金银花5000余亩,2500亩已进入盛产期,到明年将全部进入盛产期,年总产值将达2500万元。
卫星村金银花种植,共有4个大业主、9个大户及140余个规模种植农户。脱贫户方绍海家种了20多亩,全用自家农家肥,也不用请人,故而每亩纯利润达4000余元,一年下来净赚七八万元,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全村像这样的规模种植户有30多户。
9个大户全是近年返乡创业者。张久成以前在外务工,2020年闻讯家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赶紧回来种金银花。他严格按照县上推行的标准化种植,150亩金银花一年净赚20多万元。前不久,他被公山镇表彰为2022年度特色产业发展先进个人,并戴上大红花。
目前,整个园区金银花种植总面积达1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4%。园区内南江黄羊养殖常年存栏达到20余万头,占全县存栏量一半。园区内每个规模羊场都设有羊粪收集点,或直接卖给金银花种植户,或运至关门镇宝峰村年产7万吨有机肥厂,进行发酵加工。
南江县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支部书记张达说:“金银花全身是宝,过去只是采摘花,冬管剪下来的枝和叶没有利用,去年开始我们收集起来卖出去,每亩又可增加产值2000余元,进而为群众增加收入1000元。”目前,南江县利用金银花枝叶提取绿原酸的厂已投产。
在南江县东榆工业园区,除了绿原酸提取加工厂及31条金银花加工生产线正式投产外,年屠宰加工30万头的南江黄羊加工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目前,南江正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涉及金银花茶、饮料、日用、化妆等多个领域共20余个开发项目。
誓坐头把交椅打造肉牛“百亿”产值
平昌县得胜镇,因地处巴州区、通江县和平昌县交界地区,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一个牛市,至今仍繁荣兴盛。因牛市影响,德胜也成了平昌县肉牛养殖大镇,13个村(居)都养牛,全镇肉牛存栏量达12000余头,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3个,年出栏七八千头。
养牛已成为德胜不少群众发家致富的居家产业。一户带动一户,产业蛋糕逐渐做大成为特色。苟山泉从2013年起养牛,目前存栏30余头。在他的影响下,李强于2019年起养,目前存栏14头。2021年,李强的侄儿王习成打工回来也开始养,目前存栏6头。
“10头至50头的小型规模养殖户,全镇有七八十户。”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周艳丽说,他们大多都是养的能繁母牛,以养母售犊为主。以李强为例,一年卖出15头左右犊牛,每头卖八九千元,除去成本,净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一年轻轻松松挣10余万元。
近年来,肉牛产业成为巴中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市委、市政府将肉牛产业纳入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首位产业,全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具体目标是:力争5年内将巴山肉牛产业综合产值做到100亿元以上,首先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
巴中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500万元,县(区)配套6000余万元支持巴山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成功签约相关项目81个。1.7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华南首个饲草料集散中心开工建设,3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投产运行,全市新(改扩)建适度规模牛场280个。
2022年,巴中全市出栏肉牛19.53万头,年末存栏40.03万头。巴中在建立本地“空山牛”国家级保种场同时,引进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海福特”核心种业基地,常年存栏5000头智能核心育种场预计今年6月底建成投产,有望5年内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