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诗一文——看“中隐”对中唐私家园林的推动

(2011-07-31 11:03:55)
标签:

转载

     

                        [转载]一诗一文——看“中隐”对中唐私家园林的推动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苏东坡《灵璧张氏园亭记》——节选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新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唐朝科举制度确立,朝廷通过考试遴选政府各级官吏,于是,皇帝以下的政权机构已不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广大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进身之阶。官僚政治取代了门阀士族政治,知识分子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相应的权力、地位。他们可以尽享荣华、大展鸿图,然而却失去了世袭的保证。宦海浮沉,升迁与贬谪无常,出处进退的矛盾心态经常困扰着他们。“达则兼济天下”,显达者固然春风得意,但也摆脱不掉为之心力交瘁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于是,便把眼光投向园林,借助于园居生活而得到暂时“穷则独善其身”的解脱。既可以居庙堂而寄情于林泉,又能够居林泉而心系于庙堂,正如王维所谓“迹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园林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世者的避世企望,在“显达”与“穷通”之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于是,凡属士人几乎都刻意经营自己的园林,而且都或多或少地附著上这种感情的色彩。唐代确立的官僚政治,便逐渐在私家园林中催生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士流园林。

    科举取士制度施行以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干预。读书人的“隐逸”行为己经不再是目的,而更多地成为人仕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终南捷径”。大多数读书人作隐士的动机由过去的隐姓埋名转变为扬名显声、待价而沽。史书中就屡有皇帝亲自出面招聘隐士的记载,地方官也纷纷效尤。甚至有人“结庐泉石,目注市朝”而毛遂自荐的.真正的隐士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隐于园”者.中唐以后,这种“隐于园”的隐逸已逐渐发展为无需身体力行的精神享受,普遍流行与文人士大夫的圈子里.它直接刺激私家园林的普及和发展,对于士流园林的繁荣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促进因素......

    “中隐”,颇有中庸色彩的论调,普遍为当时士人们所接受.隐逸的具体实践不必‘归田园居”,更不必“遁迹山林”,园林生活就可以取而代之。而园林也受到了"中隐"所代表的隐逸思想之浸润,同时又成为后者的载体。士人们身居庙堂时讲论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一旦进人园林,则仿佛由“社会人”变成为“自然人”,服膺老庄,返朴归真。于是士人们都把理想寄托于园林,凭藉近在咫尺的园林而尽享隐逸之乐趣了…

    在这种社会风尚影响下,士流园林开始兴盛,也促进了私家园林长足大展。

 

                                                             ——节选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