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书与读友

标签:
转载 |
前段时间买进一批书,挑的时候还注意点类别广泛,有人物传记、散文随笔、职场励志、生活常识和一些专业工具书。后来一日朋友瞅了瞅我的书架,说了句:“风格大抵雷同”。想到我在看他的书架时也是类似感受,他认为自己阅读范围已经很广,而在我眼中,大多是历史评论、文学巨著、经济分析、人类学研究等年代久远的经典学说。我另一位企业管理的朋友,常年听的看的都是管理类的书籍和视频录像。还有几位设计师则是艺术赏析、日本漫画、游戏攻略、潮流时尚、服饰美容等等。
我们读的书,属于一种相对被动的信息来源。
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职业背景来挑选书籍。具体阅读时,多是泛泛浏览+重点细读。选择细读的部分是符合自己口味的、平时关注最多的,而关注少的,口味不一致的就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自己信息来源的舒适圈(1)。随后增加的阅读量,只是不断强化了当初业已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当然,精、钻、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有了一定的偏执狭隘的视角。
朋友则不同,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主动性的信息源。
他们可能会推荐一位你从不知道的歌星的歌,一本从未想过要买的书,一个奇奇怪怪的餐馆,一瓶你没听说的牌子的卸妆水,要带你去一个以前避之不及的场合见一帮形形色色的团体,满怀期待的要与你一起分享一部他们引为经典而你却兴趣寥寥的电影,或者进行一场双方立场观点各异的激烈争论……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会有点抵触。即使再人以群分而积攒下来的朋友,也必定与自己有交集之外的一片天空。恋人和爱人相处,那更是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有一场碰撞和磨合。
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也不急用事物的本能反应总是先排斥的,然后觉得实在躲不过去再去学习和掌握。不喜欢的书可以不看,音乐可以关掉,而你的朋友极力推荐的东西,总不好驳人家面子吧?于是在双方的磨合和分享中,自己的舒适圈一步步的扩大,为人处事一点点的有了柔韧度,价值观上也有了包容和弹性。
就像自己在家做饭,总是擅长的多做,喜欢的多买,日子久了,可能一样菜吃了几个星期几个月自己都没察觉。而外出人多聚餐的时候,虽大家点的不一定都是自己的最爱,但也总能收获几样新颖也可口的美味。
所以,相对来说,读书更多的是增加了我们的深度,而读友加大了我们的广度和柔韧度。两者都不可偏废。你看呢?
(1)
(comfort zone,在不同场合中感觉到自在的程度)
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游资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但是当我们踏出这个圈子的界限的时候,就马上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感到不舒适,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适圈内。但假使我们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让自己有机会克服不同的挫折与挑战,自己的发展及进步就会很慢,也无法发挥潜力。 “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教育学的「舒适圈理论」说到: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想动脑筋;但若把人带到比较险恶的环境,人经历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变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