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石礼义专著序言(二):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唐俊)
标签:
石礼义《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唐骏 |
分类: 名师工作室 |
石礼义著《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序二:
今年八月下旬,刚到安徽师大附属复兴中学(原宿松复兴中学)工作,我就听说语文组有位青年教师喜爱搞教研,于是电话联系之。没有想到他正在利用暑假时间,挥汗编著一本教学专著。这就是石礼义和他的《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
这本《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是全国知名语文教师熊芳芳老师主持的深圳市重点教科研课题《母语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成果之一,在探索构建熊老师倡导的“生命语文”课堂方面,石礼义老师做出了可喜的努力。
本书精选高中语文教材(含选修教材)中的十二篇古文名篇,主要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文言文教学的生命课堂。探讨这个问题,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承担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以及课堂的主要内涵有个正确的认识。
对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一般只提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全面。语文学科承担母语教学任务,民族性亦是其基本属性。张志公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即指出:“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生识字,读书,作文,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志公先生反复强调“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民族性。可惜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对此重视不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与此是有关系的。“本国语言文字”对我们而言,就是汉语,就是母语。所谓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种方言。”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学,存在有别于外语教学之处,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对于课堂主要内涵能否正确理解,关键是“课”(所谓“堂”,则不过是高大的房屋)。现代人一般都把“课”当成名词,理解为学科,其实,“课”最初的词性以动词为主。什么是“课”?字典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2.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后汉书·卓茂传》:“是时王莽秉政……劝课农桑。”3.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教授或学习。《与元九书》:“苦节读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4.工作,功课。《梦溪笔谈·官政一》:“旧校书官多不恤职事,但取旧书,以墨漫一字,复注旧字于其侧,以为日课。”
由上可见,课堂既是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可以进行学业方面试验、考核的地方。
课堂不是饲养场,有人却在一味填鸭;课堂不是解剖室,有人却在繁琐分析,把课文欣赏变成尸体解剖;课堂更不是屠宰场,有人却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而“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
在我看来,理想的课堂是训练场,想学会游泳就必须带学生下水;是竞技场,学生怕考试,那就少考试多竞赛;是游乐场,古人云阅读是卧游,如果能设计活动让学生坐游、神游,岂不美哉?训练、竞技、游乐,核心是活动。能力在活动中发展,才华在活动中展现,文化在活动中传承,语文核心素养在活动中提高。从而,生命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这本书分为文本细读、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名师评教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围绕课堂,可以划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操作→课后反思”三大环节的完整的教学系统。因此这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是对初登教坛的年轻教师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课前准备包括文本细读和教学设计。文本细读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课堂成功的前提之一。本书每篇的文本细读,大都能够从文本特点入手,丝丝入扣,娓娓道来。但是并非面面俱到。如《庖丁解牛》的“庖丁形象之美”,《烛之武退秦师》的“空白艺术”。石礼义老师尝试从四个方面分析《烛》的空白艺术以及它所显现的艺术美:一、场面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二、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三、人物形象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四、人物心理描写省略造成的空白。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没有预设,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又必然是生成的。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测与设计。课堂教学的预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所以预设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的将教案演示出来。这样的“预设”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设。真正的预设还需要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做好准备。作者在此方面也做了自己的努力。这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实录是预设与生成的密切关系,作者为更加强调课堂的生成性,避免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出版的定稿中将这一部分内容删除了。
课堂操作在本书中就是其“教学实录”部分。成功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所谓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是教学的本质内涵。“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本书部分教学实录,体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探求。
课后反思一般指个人的教学反思,把“名师评教”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名师评教是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观照。作者邀请名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进行点评,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教学反思。作者邀请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主的名师对教学各环节加以点评,也体现了他的谦虚好学。年轻教师如果希望尽快成长,对此亦当学习、借鉴。
二十一世纪以来,生命课堂的理念逐渐为更多的教师接受。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教学过程维度看,生命课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是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是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从而,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场所,共同成长的乐园。
当然,作者石礼义老师毕竟是一名年轻教师,本书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某些篇目文本细读角度的选择、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或未尽如人意,或值得商榷。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只要不急功近利,不浮躁冒进,将来会有更臻完美之境的时候。
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灿烂的生命之花。
写于2017年教师节
注:
石礼义,吴忌工作室核心成员;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宿松县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购书者请加微信号shi600006或者拨打手机号1813055598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