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趣说羊文化 我们都是“羊的传人”?
(2015-02-22 20:53:09)
标签:
文化 |
“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言为善”……从中国汉字中同样能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
而今,中国当代知识界在美的起源问题上,也有“羊人为美”“羊大为美”的讨论,形成了美学中的“羊文化”现象。
在羊年到来时,细细盘点“羊的基因”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你一同感知美的历程。
羊·传承
我们都是“羊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这样的观点会不会吓你一跳?
中国人一向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这一说法是后来的事情。在“龙”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前,“羊”是不少部落的图腾。可以说中华人文始祖是与羊“血脉”相承的——“三皇”中有两位,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的图腾,而不是“龙”。
神农,即炎帝,其地位比黄帝(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要高,影响也更大,所以古人将其合称为“炎黄”而不是“黄炎”。炎帝是一位农业专家,他又称“神农氏”即缘于此。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炎帝在中国古代更受尊重。《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对此也有记载,炎帝母亲的受孕地点在姜水的常羊(羊头山),姜水属羌地,这里的羌人部落便以羊为图腾,可见炎帝一出生就与“羊”结缘,“血缘关系”非常紧密。
那么,很多人会质疑,为何《山海经》上的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兽形象?事实上,古人图腾崇拜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牛的作用变得比羊重要,地位也渐渐超过羊,成为部落图腾,炎帝“人身牛首”的形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再后来,在炎帝与黄帝部落合并后,“牛”又被更为强大的“龙”所取代,成为民族统一图腾。
至于被炎帝、黄帝联手打败的蚩尤,本姓姜,其所在部落早期同样是以羊为图腾的。后来炎帝部落沿黄河东迁时,又把原先对羊的崇拜风俗带到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头、羊角为图案的画像。
而伏羲属于古羌戎氏族,原始图腾就是“羊”,“羲”字中有“羊”,也正是“羊崇拜”现象的反映。后来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改以“虎”为图腾,形成“虎氏部落”。
羊·审美
“羊大为美”“孕妇为美”
除了“血脉”相连,“美”这一概念,也是直接因“羊”而产生。
东汉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该书就将“美”字归入“羊”部,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从许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即是“羊大为美”:羊体大肉质好,吃起来才“美”。然而,许慎对“美”的解释,在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受到了挑战,因为甲骨文的“美”字并不是“羊大”形象,上边并不像“羊”,而是人饰羊首的形状,戴着羊角样饰物,整个“美”字是戴图腾标志的人的形象。
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装饰物来扮美了。当时最美的打扮应该是“戴羊角”,形成了以“羊人为美”的审美观点。
已故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也支持这种观点。而这一观点在现代民族风俗中也找到了佐证,在青海河湟一带古羌人发源地,过年时跳传统的“老羊歌”舞蹈,舞者必须戴羊角帽。另在一些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尚有戴羊面具跳舞祭神的现象。
在“羊人为美”的基础上,近年有学者又提出一种“怀孕的女人为美”的说法。理由是,“羊”字在远古是女性的象征,商代青铜器父己簋上发现的一个“美”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上部以羊角代羊,下部是一个人,上肢摊开,腆着圆圆的肚子。其圆圆的肚子,代表女人怀孕。
可以说,无论“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孕妇为美”,都是羊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多元反映。
羊·品德
在十二生肖中,“龙”和“虎”格外受宠,因为“龙虎精神”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优点,则归属于“牛”的品质。而“羊”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养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实也是伟大的。
其实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的养成上,“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羊大为美”“羊言为善”——“善”与“美”的本义也均与“羊”有关。古时“羊”字与“祥”字甚至是相通的。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对“羊”给予过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称羊是“美”“祥”之物。
在明代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甚至将羊树立成了懂得感恩的典范,以羊诫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以动物喻人,教导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中华民族善良、义气、知礼、孝顺的美德和纯朴、厚道的民风,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正因为羊的品德这么高尚,古时高级官员用羔裘作朝服,以显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纯洁品德。
羊·风俗
羊毛袜是不会说话的媒人
因为羊有这么多优点,深受人们喜爱,古人讲究一点的见面活动便用羊当礼物,叫做“以羊为贽”。“以羊为贽”是一种高档的见面礼,行政级别达到上大夫、公卿级别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员用“雁”,知识分子用“雉”(鸡),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仪礼·士相见礼》上是这样说的:“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mí)执之。”
过去中国有一种“送羊劝孝”的风俗,也是羊影响中国古人品行和民风的最直接反映。史料记载,“送羊劝孝”一般在每年阴历六七月间进行,外祖父、舅舅要给外孙、外甥送只羊。原来传说中,有一个小孩不孝敬爹娘,放牧的舅舅便将外甥领到羊群边。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亲,何况人呢?舅舅于是送给他一只羊羔,让他抱回家。此事传开后,“送羊劝孝”遂成一种社会风俗,提醒儿女对爹娘要孝顺。
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兄弟民族中还有一些关于羊的风俗民情。
在云南贡山的丙中洛地区,怒族女子的腰间总挂有一个装着绒线团的篾篓,只要一有空,她们就会拿出绒线团织起羊毛袜。在这个地区,羊毛袜是不会说话的媒人,只要姑娘爱上了小伙子,她就会把亲手织的羊毛袜送给他。如果小伙子穿上了羊毛袜子,人们便知道他已经有情人了。
云南省彝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要吃大荞粑粑和跳舞等活动。相传这一活动的来历是:从前,有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格勒,女的叫丝木。他家有一只小羊,叫出来的声音非常洪亮动听,全寨人都叫它“双舌羊”。后来村里经常闯进豹子来吃羔羊,但这只“双舌羊”只要一叫,就会把豹子吓跑,而且再也不敢来了。这样,村里的许多养羊人家都来向格勒借“双舌羊”,保护自己的牲畜。格勒对全村人借羊很大方并主动帮助他们。
羊·典故
三羊开泰其实是“三阳开泰”讹传
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民间常用的“三羊开泰”是一种祝福词,表达兴旺发达、诸事顺心的祝福。
说到“三羊开泰”的“羊”,原本并非“羊”,而是“三阳开泰”。但后人根据“三羊”的字面意思,附会出了“三只大角羊聚合于一处,象征安泰”之特定造型,成为妇孺皆知、喜爱的吉祥象征。
“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新生,是吉利之象征。而“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腊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在五行中,羊属火,所以为火畜。羊可象征安泰,加之“羊”与“阳”同音,久而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
羊角柱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提到《易经》,其实,八卦的发明也是来源于羊。
考古专家陆思贤在其《神话考古》一书中认为,伏羲受到当时普遍存在的“羊角柱”的影响:“伏羲氏于羊角图腾柱上观象画卦。”
“受到羊角柱在地上投影的启发,伏羲闪耀出了八卦的灵感。”知名文史学者倪方六也指出,“羊角柱”是原始古人祭天时立在地上的长杆,做成羊角状,方便挂祭品。
如今,这种羊角柱图案在考古中已发现不少。而作为中国古籍里记载的最早的王,以羊为图腾的伏羲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观象画卦”,即“八卦文化”和“五经”之一的《易经》,结束了中国人“结绳记事”的历史。《易·系辞传》即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羊当上了生肖源自神羊“偷谷”
中国有一处羊的雕塑甚至成为城市的象征,这就是“五羊衔谷”,也是广州“五羊城”、“穗城”、“羊城”名称的由来。
据传在远古洪荒时代,人间是没有五谷的,人类靠蔬菜和野草为生,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人类面黄饥瘦。有一天,神羊从天宫来到凡间,发现人类面有菜色,才知道人类连什么叫粮食也不知道。神羊善心大发,回到天宫后,趁半夜守护天神熟睡之际,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稻、稷、麦、豆、麻),含在口中,溜至凡间。神羊把种籽交给人类,又教会了人类种植五谷的方法。人类播下五谷种籽,当年就长出了庄稼。
在收获时,人类见到五谷的穗,既似羊头,又像羊尾,收获的粮食又香又甜,收获的麻织成的衣裳又轻又暖。人们在秋收冬藏之后,便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以感谢神羊的送种之恩。然而,盛大的仪式惊动了天庭,玉帝迁怒神羊,命令天宫宰羊于人间,并要人们吃掉羊肉。“第二年稀奇的事发生了,在神羊行刑的地方,先是长出了青草,后来长出了羊羔,羊从此在人间传宗接代,以吃草为生,把自己的肉、奶无私地贡献给人类。
后来,当人类听说玉帝要挑十二种动物为人类生肖,并赐为神之后,人们一致推举羊作为这类生肖。尽管玉帝对羊盗谷之事耿耿于怀,但难拗众人意见,只好同意羊当上了生肖。
“一角之羊”体现古代追求司法公平
羊喜欢居于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而远离污秽。正因如此,羊成为美好、正义、清正廉洁的体现。
因为古人心目中羊的形象正直、美好,人们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据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是应》记载,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且极为灵验。
在今天看来,皋陶就是一位国家大法官。他有一只羊,叫“觟角虒(xièzhì)”,觟角虒是一只独角羊,即所谓“一角之羊”。这只独角羊有神性,能辨出谁有罪。皋陶在一时无法审清的情况下,就会让觟角虒帮助断案。
其实这种嫉恶如仇的“一角之羊”又叫“獬豸(xièzhì)”,也称“任法兽”。至战国时,秦楚等国的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的冠服,以示庄严、公正、神圣。同时,发明了一种羊角帽,法官审案时必须戴上以显自己如獬豸般明察秋毫,办案公正公平。这种帽子因此被称为“獬豸冠”,也称“法冠”。
“羊左之交”成为崇高友情的象征
“羊左”的典故里有着感人的情节。
据汉代刘向撰写的《列士传》记载:“六国时,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俱往仕,至梁山,逢雪,粮尽,度不两全,遂并粮与角哀。角哀至楚,楚用为上卿,后来收葬伯桃。”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即战国时代的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为了出人头地,约好一起到楚国寻求发展。当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出行只能靠艰难步行。在旅行的途中,恰逢冬季而且天降大雪,两人在饥寒交迫中陷入了绝境。
“两人衣服都很单薄,而且带的东西只够一个人吃的。”左伯桃为了救下羊角哀,就把衣服脱下,和粮食一起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里饿死了。后人于是便将能知心、可托生死的朋友,称为“羊左之交”。
“替罪羊”原是一种奉献精神
羊也背着“黑锅”,有人认为羊是软弱、胆小、受欺的代名词,最常说的是“替罪羊”,现已演绎为贬义。其实,“替罪羊”在古代原来是充满神圣的意义。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典故,源自《圣经》(《旧约》)。亚伯拉罕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忠诚,要拿刀杀他的独生儿子,被天使阻止了,让他杀了树林中的一只羊代替他的儿子。《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祭品奉献天主,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有趣的是,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载,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死前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用羊来祭祀的记载就特别多,替罪羊是“代人受过”“代人赴死”,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