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事报纸校对工作的点滴体会
校对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它是多元的,接触面广、变动性大。各个版面大家轮流并,可以说包罗万象,你要对所有版面的内容都要有所了解、知晓,知己知彼,方能手握胜券。
校对除了要对原稿负责(必须忠实于原稿,一般来说是文责自负,来函照登的),这只是校异同(即和原稿无二致),但现在的校对还要能校是非,要协助编辑把关,既要忠于原稿,还要高于原稿。因为记者的许多稿子是火线采访,匆匆写就,编辑们有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推敲,只有靠校对拾遗补缺,把好最后的关了。
所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活校对,不说是通才吧,也要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了解,最好精通的人。从党的政策到市井琐事都要通晓,甚至市场上什么东西大致什么价钱也要了然于胸,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从我工作经历看来,即使是一个文科的本科生,如果各方面知识不是很扎实,尤其在汉语言文学方面若不是学得很好,恐怕要想成为一个好校对,也很难。要糊,要应付,得过且过,那么粗通文理,略有点墨也能干校对,但肯定是个“死校对”,是绝对适应不了市场经济下的报纸工作的。
干校对,尤其是报纸校对,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消灭各式各样的差错,除了有较高的学养外,还必须具有比书刊校对更为敏捷的思维,更加快速的反应能力。报纸的时效性决定了校对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纠错,必须迅即作出决定,“万千文字眼下过,对错只在一瞬间”。很多时候,根本没时间让你去琢磨、查询、交通、商榷。有时,有的版交版前十几分钟还要换稿,动版,改标题;有时甚至动得面目全非;换稿,换得几乎又是一个另外的版了。而时间又非常紧迫,领导常常就站在旁边督阵,风风火火简直像打仗!这时靠的就是你平时的知识积累,“天道酬勤”,只要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积累知识,届时就能厚积薄发,而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但如果一个校对应变能力不够,文化素养不高,是不可能应付裕如的。因为有的稿件,记者是急就章,现写、现编、现发,错误难免较多,这时就只有看校对的真功夫了。
校对工作处处是陷阱,校对人员天天走钢丝,一不留神就要出错,不身临其境是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的。所有的错误都会与校对沾边,一有错校对就脱不了干系,除非版样没过来(这是极难得的)。所以当时我在的校对组有句口头禅:千错万错,都是校对组的错。如录入错、改样错、电脑错、广告错、动版错、领导的大样字迹潦草(值班编辑没看出来,因为校对也看的),包括原稿错,都会与校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责任校对的签字,更是责任重大,真可谓“落笔千钧”。所以在落笔前务必要将标题、图说、日期、版次、版眉、刊头、广告、文章首尾,都要看仔细。另外,转版处要衔接,动版处要再看,值班编辑交待的或没交待的但与前样有不同之处的,都要飞快地一一细看,直至确认无误方可签上自己的名字(姓也可)。
所以,每当我看到其他报纸上时有错谬时,我会警醒自己:莫笑他人差错多,但求自己失误少!
我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报纸校对工作的经验、体会,按照校对程序、注意事项,总结出一些经验,浓缩为易懂、好记、实用的顺口溜,希望能供从事校对工作的同仁们参考:
班前休息好,工作最重要。
词典勤查找,广积小资料。
一校应细致,基础须打牢。
读看两协调,头脑要思考。
音准不能顺,长句应断好。
速度要适中,解释不能少。
二校半脱稿,基本像一校。
名数照原稿,思想别溜号。
句通事实对,此时可脱稿。
不为原稿累,效率可提高。
三校要定音,大门须守好。
标题看导语,串文不可少。
日期对日历,引号上下瞧。
图说亦当心,图文相对照。
疑点不放过,提出众商讨。
防出政治错,警惕性要高。
转版衔接好,动版定复校。
校校把好关,差错必定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