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010-11-07 20:36:21)
标签:
家庭育儿心理健康理解尊重教育 |
分类: 科教/文娱 |
如今的家长们很在乎孩子是否吃的好、穿的好,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成长。另外,家长们还往往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误认为是智力问题或行为问题,教育失当。
那么,怎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呢,下面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长要首先懂得,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的心理素质。
新世纪、新形势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这样的要求: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乐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耐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自觉获取自信和知识的智能,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家长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因势利导。
二、家长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长爱孩子要注意防止几点误区: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挑剔,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超量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必须警惕和重视这些误区,否则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三、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情绪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会有不良情绪表现,如易怒、恐惧、焦虑、抑郁等。如果孩子有不愿上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以沟通甚至轻生的表现,就可能得了抑郁症;如果孩子出现一上学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等现象,则可能得了学校恐惧症;如果孩子一见人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经常回避有人的场合,上课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则可能得了社交恐惧症。
2)行为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往往有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自伤乃至自杀、沉默少语、离群独处、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喜欢偷东西等行为为表现,还可能有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
3)生理表现。心理异常常会躯体化,使人患上心身疾病。比喻头疼腹疼、恶心呕吐、厌食、失眠、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等。但正常检查又查不出所以。
四、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不用父母费口舌,孩子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五、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说话要言简意赅
父母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必企图改变和强行塑造孩子,应该本着交流协商、顺其自然的原则。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简练、含金量高,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要唠叨起来没完。那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六、理解和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
父母应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履行“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天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