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59年,南宋绍兴29年7月14日,一代密宗大师赵智凤诞生在今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一户人家中。大足是巴蜀地区的一块富饶之地,隐秘在苍山绿水之间,从公元345年起,这儿便开始修建寺庙、礼佛诵经,千年以来,总是青烟缭绕,钟磬不绝。
据说,曾有一位皇帝游历到此,十分惬意,便打算把都城迁过来。风水先生来了之后,仔细占卜,算尽机关,最后告诉皇上,这儿不适合做帝都,却是一个地道的佛都。
赵智凤生活的年代,是古代大足地区佛教石刻造像的高峰时期,雕刻佛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很多雕刻师来自西北地区,而且具有家族传统,他们云集到大足,竟相献技。http://www.dreams-travel.com/mzl_sx/gy-cq/cq-dzsk/images/Dscf0066.jpg
公元8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避难,国家社会政治活动中心一再南移,北方中原佛教没落,失去了大规模开窟造像的诸多条件,而四川巴蜀之地相对来说政治稳定、仓廪充实,加之五代以后,前后蜀王极端崇佛,佛教造像便鼎盛一时。
这时的蜀地造像和以往北方中原的不同,基本上不是官方主持,而是私人镌刻。石刻大都由呈蜂窝状叠加的石窟群构成,内容和形式异彩斑斓,呈现出民俗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转轮经藏窟开凿于南宋绍兴12年至16年间,即赵智凤出生前15年左右。转轮经藏系佛教法器,其形制为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内置佛教经典,八面柱上各雕一龙,以示天龙八部中龙众护法之意。雕刻师将柱内镂空,使得龙柱既支撑了整个窟顶,又将光线巧妙地引入窟内来。
洞窟正壁为释迦佛,坐于莲台之上,神情庄严肃穆,头顶发出豪光二道。洞窟右壁刻有普贤菩萨,普贤体态前倾,目光下视,双唇轻起,嘴角微收,欲笑又忍,感情微妙。她座下为一大象,温顺而立,象左立一象奴,豹眼圆睁,犷悍剽武。
普贤旁边是日月观音,她身具六手,分别托有日、月、长剑、柄斧和杨柳枝。观音面色莹洁,肌肤吹弹可破,神情文静,和蔼可亲。洞窟左壁刻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手握经卷,象征智慧。她双目平视,神态略显自负。文殊座下为一青狮,怒目切齿,欲狂吼状。文殊坐于背上,青狮则只见其怒,不见其动。文殊旁边是玉印观音,她左手举印,右手抚膝,神态稳健,面相刚毅,胸前璎珞珠串繁饰,头上花冠玲珑剔透,所有的珠串均以凹浮雕刻成,距今已860余年,却未损毁一粒。
http://www.dreams-travel.com/mzl_sx/gy-cq/cq-dzsk/images/Dscf0055.jpg转轮经藏窟中的菩萨造像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雍容华贵、感情内敛、气盖浑宇却又婉约妩媚的审美形象,这一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为了治好母亲的病,小智凤来到寺院求签,师傅告诉他,要治好母亲的病,就要帮助众生祛除疾苦,小智凤于是立志发愿,出家为僧。
其实,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初,佛经中并无“孝道”二字,但佛教为了在中国扎根立命,便积极地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
今天,在大足北山石窟的众多佛像中,还刻有一块《孝经》碑。《孝经》为孔子所著,他提出“孝”是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是至德要道,但他也反对愚忠愚孝,无论是臣对君、子对父,如果一味听从不仁不义的命令,就不能称为“孝”。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孝经》便出现了“今文”和“古文”两种版本,“今文”18章,“古文”22章,而流传至今的《孝经》中原只有“今文”版本,直到1945年,专家们在大足石刻中发现了这块《古文孝经碑》,学者们惊呼:寰宇间仅此一刻!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石刻。分别拍摄释迦佛、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因地割肉供父母图、行孝剜眼出髓为药图、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疾图、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图等。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佛教也讲“孝道”的思想,在大足石刻中还刻有这样一组故事:佛的弟子阿难在城中乞食,恰好碰见一个男子肩挑父母也在行乞,男子将讨来的食物都给了父母,显得十分孝顺,阿难当时有些有些不解。
正在困惑之中的阿难被另外六个人所看见了,他们便讥讽阿难,说佛教不懂得孝道。
阿难十分惭愧,便跑去问佛祖,佛祖听了之后,面带微笑,身后放出五彩光芒,光线中幻化出他在世间行孝的诸多事迹。
释迦牟尼小的时候,一次父母带他逃难,路途上饥渴难忍,释迦就将自己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奉给父母食用。
释迦作为太子,一次父王得了重病,需要人的眼睛和骨髓作药,释迦便毫不犹豫地剜出双眼、断骨取髓。
释迦父王年老临终时,抱憾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释迦便不远万里赶来,亲自怀抱着父王,替他送终。
父王去世之后,释迦带领诸佛弟子都来奔丧,还亲自抬棺,以示孝心。
赵智凤母亲的病终于痊愈,母子俩更是发誓要普济众人,以报答佛恩。
大足地区浓厚的佛教氛围、雕刻石像的传统技艺,都给少年赵智凤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他利用在寺庙的时间,开始全面地修习佛教经典,寻访当地石窟造像。
一般认为,大足石刻中开凿最早而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为北山石窟,而它的主要营建者是唐末昌州刺使韦君靖。
唐朝末年,政局动荡,北方中原灾荒不断,四川地区还算仓廪从实,但也是藩镇割据,相互征伐。
韦君靖亦步亦趋,苦心经营,最终夺取了以大足为中心的古昌州的统治权,并在今天的北山上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堡垒——永昌寨。与此同时,他又组织人力在北山石湾开凿佛像,安抚流民。
韦君靖一手屠刀一手佛珠的做法正是他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或许是对自己多年来兵戈杀戮的忏悔吧。
石窟艺术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之后,先后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开凿有敦煌、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但它们和大足石刻而言,却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北方石窟主要由国家主持开凿,资金也多由国家募集,而大足石刻则基本上是民间僧俗个人捐资开凿供养。
其次北方石窟的早期作品在型制和内容上,受到印度石窟艺术的较大影响,而大足石刻则主要采用了中国固有摩岩造像的方式,即在崖石表面造像,并将现实人物的特点引入到神像的塑造上去,人神交融,内容也呈现出本土化民俗化的强烈特点。
赵智凤16岁那年,为了坚定自己的信仰,寻找自己的求佛方向,他决定离家远行,前往当时汉州的弥牟地区学习瑜伽密宗大法。
赵智凤前往修学的弥牟圣寿本尊院,位于今天四川成都的青白江地区。当他到达的时候,寺院已经衰落。
赵智凤之所以不辞辛苦来到这里,是因为他想专修的正是圣寿院柳本尊大师所传授的瑜伽密宗大法。中国佛教密宗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中国传教并逐步创立。但到了唐末以及五代之后,北方中原地区密宗渐成绝响。而与此同时,四川却成就了一代密宗大师柳本尊,将中国汉地佛教密宗又延续了数百年。
当赵智凤来到弥牟圣寿本尊院时,寺院已经衰落,他决定重振香火,延续密宗。这时宗师柳本尊已经过世200多年了,但关于他苦行修炼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在今天的宝顶山大佛湾有一幅规模宏大的“柳本尊十炼图”,讲述柳本尊所修炼的密宗为了普渡众生、自残身体的故事。
赵智凤在圣寿院修行时,也广泛地体察民情。他深刻地了解到,佛教为了在汉地传播,要积极地利用了民间教义,并努力和儒家、道教熔为一体。
位于大足西南部的石篆山石窟,只要由北宋时当地的大地主严逊出资镌造,其中有三窟石像并列相连,却分别代表儒、释、道三家,它们分别是第7窟“三身佛像”、第6窟“孔子及时哲人像”、第8窟“老君像”。
http://www.dreams-travel.com/mzl_sx/gy-cq/cq-dzsk/images/Dscf0056.jpg在大足妙高山石窟当中,还有一龛将儒、释、道三教形像放在一起的奇特造像,在这一龛造像中,文宣王孔子端坐于右壁,佛祖释迦牟尼刻于正壁,道教鼻祖老君则端坐于左壁。
密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有比较独特的修行理论,常用一些高度组织化了的咒语、礼仪,在修法之际,还要建筑特定的道场。
在弥牟圣寿本尊院修行了3年之后,赵智凤返回了家乡。赵智凤回到家乡后,立志把自己学到的法门传播给大家,考虑到当时大足地区佛教造像的兴盛,赵智凤也决心以石刻造像的方式建一座大型的佛教密宗道场。
要营建合乎规范的密宗道场,就必须找到合适的地理位置,它不能像民间雕刻那样随意,而是能够将密宗尊奉的神像和教义故事完整地展示出来。
经过不懈的考察,在宝顶山下一处U形的石湾里,赵智凤选定了自己要营造道场的位置。
那么在这样一个道场里,应该刻上哪些造像故事,又要如何借鉴大足当地百姓的世俗生活,才能通俗而准确地表达出佛教密宗的要义呢?
三圣像成为最终成型的大佛湾中的三个擎天柱,它们身高7米,肩宽2.9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却舒展自如。高大的圣像体朝前倾,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
佛教认为,佛有法身、应身、报身三种身,三圣像的中间为佛的法身像——毗卢舍那佛,这也是密宗的主要尊奉对象,旁边是他的两位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值得注意的是,文殊菩萨手中托着一个高1.8米重约千斤的宝塔,雕刻师们巧妙地将文殊的一幅大衣襟搭在手腕上,然后下垂与膝部连接,利用建筑力学托起宝塔,使它历经千年而不坠。
在华严三圣像的东侧是千手观音,千手观音亦是密宗的主要本尊。一般的千手观音像均以几十只手来代表,但这尊千手观音像却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一手一态,千手千姿。
那么,这尊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呢?很多人数来数去,终究因为手的分布过于繁杂,一直未能数清。据说有个聪明的和尚利用贴金箔的机会,贴一只手,就记一个数,最后解开了这个谜:宝顶大佛湾的千手观音共有一千零七只手,它是我国佛教艺术中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像。http://www.dreams-travel.com/mzl_sx/gy-cq/cq-dzsk/images/Dscf0051.jpg
石窟的开凿并不是一触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常常需要停下工来,为继续开凿募集资金。
如何能叫人惩恶扬善、懂得因果报应呢?中国民间佛教信仰中,有人死后须到地狱里接受审判的说法,赵智凤决定把18层地狱形象地雕刻出来。
令人困惑的是,在这阴森恐怖的地狱里,却有一个温和娴静的养鸡女形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鸡要吃蚯蚓,人又要吃鸡和鸡蛋,这样都犯了杀戒,因果业报,死后一定要入地狱的。
除了庄严的佛、菩萨和诸种神灵的造像外,赵智凤还细心地从生活中获取形象和故事,来说明修行的要义。
在宝顶大佛湾刻有一组十幅的"牧牛图",就是用牛来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正过程。
经过牧牛图的十组修正,修行者已有所觉悟,但毕竟还未证得佛果,还需要继续修行,于是,在牧牛图之后,又雕刻了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
圆觉洞为大足石窟中最大的一个洞窟,“圆觉”即为觉行圆满之意,菩萨还要修行达到觉行圆满之后才能成佛,圆觉洞内表现的正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个菩萨依次向佛发问,由佛祖讲解圆觉妙理和观行方法的场景。
圆觉洞的左右两壁上分别刻有六尊菩萨,正壁上雕刻的是佛的三身像,在他的下方洞窟中间还圆雕有一个问法的菩萨,他实际上是一个替身,代表十二尊菩萨中的任意一个。
圆觉洞的窟门上方开凿有一个天窗,将外面的光线投射进来,正好打在问法的菩萨身上,既突出了问法的主题,又巧妙地解决了洞窟的照明问题。
为了处理洞窟雨天排水的需要,开凿者巧妙地在窟顶凿有一条隐渠,然后将水引入到一老僧手持的碗钵当中,由此再注入暗沟排出洞窟。
走进圆觉洞内,光线柔和,佛和菩萨个个端庄典雅,洞中四壁刻有奇峰怪石、云山雾海,遇有雨天,便有流水嘀嗒之声,让人备感惬意,如入佛国仙境。
http://www.dreams-travel.com/mzl_sx/gy-cq/cq-dzsk/images/Dscf0056.jpg赵智凤从20岁开始在大足宝顶山传教,用了70多年的时间在宝顶山开凿石窟,构建密宗修行道场,直到他圆寂。
在宝顶大佛湾的正中是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俗称“卧佛”,刻画的是释迦涅槃以后,他的弟子和诸位菩萨神灵前来送别的情景。
这尊卧佛虽只雕出释迦的上半身,但已有31米长,民间流传着他“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的说法。
在释迦的身体一侧,躬身肃立着菩萨、护法等14尊群像,他们犹如从地下涌出一样,仅露出上半身,表情安详而略带哀伤。
紧靠释迦的头一侧有两尊塑像,专家们分析,这很可能就是赵智凤和他的老师柳本尊。
南宋末年,也就是赵智凤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蒙古军攻打四川,大足未免于难,县城废弃,大足失去了川东南地区中心地位的作用,从此大足石刻也一蹶不振。
宝顶大佛湾的最后部分是“十大明王像”,“明王”是佛、菩萨为降服妖魔而变化出来的威猛忿怒形象,其中的“大秽迹明王”雕刻得最为生动细腻,但他身下遗留的却是没有完工的斧凿痕迹,大佛湾的石刻造像至此嘎然而止,后世的人们无法切确地猜出原因,只是看着这些新鲜的斧凿痕迹,感觉到那些工匠们才刚刚离开一样,但这一走已经是1000年。
从唐朝末年开始,位于巴蜀地区的大足就开始了佛教石刻造像的历史,并充分地融入了的中国本土文化和民间生活,而一代密宗大师赵智凤的出生,又将石刻造像推上了顶峰。
赵智凤从圣寿本尊院归来之后,就开始了宝顶大佛湾的开凿工程,他历经70余年,终于将这个宏大的密宗道场完成,然而这时蒙古军也攻入四川,大足石刻从此一蹶不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