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人名单和100人名单,不仅仅是个人名录,由于1960年代人思维的局限性,一旦发现古墓就看有多少黄金白银,当石函盖子揭开,看见金棺银椁,就抱回去了。文化馆考古的人则只把石函和石门框拉在架子车上运回文化馆,而把石板、唐朝打磨的方砖、长砖,地宫里的红面土、黑面土、白灰残留、壁画残屑都放弃了。中国第一座棺椁葬制的地宫,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拍下,实际上当时的文化馆有标准质量的照相机。一张图也没有绘制,考古绘不同角度的图本来是规定动作。这一座地宫即刻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应该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大家以为它不值钱,不屑一顾。农民个人是不敢用庙上物件的,生产队干部看见唐代的长砖、方砖质地考究,平面如机床打磨,就搬回去做了农业小设施。当年的论文能够发表,已实属不易,虽然还没有出现“地宫”一词和“棺椁葬制”一词,称地宫叫“砖砌窨室”,也不能苛求作者超越时代水平。实际上,这一座地宫的价值不亚于舍利套函金银棺的价值,这两者结合起来才叫塔基,才叫棺椁葬制,才叫舍利葬制中国化,是丝绸之路本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以后的中国式文化。本质上,这是丝绸之路有唯一性的遗产,是丝绸之路重大遗产、标志性遗产之一。石函被拿到省上后,拓片是拓出来了,应该给泾川县返回一份,但当时没有如此规定,想不起来这是研究丝绸之路、泾川历史的重磅物证,一般认为县上是没有研究的力量或者能力的。第一次向世界报告的论文在《文物》上发表,把64人的名录一笔带过,认为不就是一个人名录吗?不知道这座大云寺整体建筑群、这一座地宫和这个舍利套函就是这些人创建出来的,相当于今天的航天器、空间站,把那些总指挥、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一个个都忘记了。有可能金银棺的制造者就在这个名单里,但还是被埋没了。当时的思维集中在找到隋文帝和武则天与泾州的历史、武则天敕建大云寺发现舍利的历史,实际上,石函铭文已经交代的很清楚。而制造了这个文明奇迹的人彻底的被忽略,一次性被忘记。县上也没有条件去寻找拓片,不知道线索。见过石函的人,也没有说这个石函主体上沿刻了64人的名字,就一直被埋没到2023年。
图释
图1,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主体上沿镌刻人名录平面拓片。
图2、图3,人名录在石函主体上沿部位透视。
图4,“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石函盖全貌。
图5,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整体。
2023,3.13, -4.4泾川北大楼
(全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