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1977年以前的高平街道(6)
(2023-04-20 15:13:37)
标签:
银项圈人民公社乡公所高平完全小学银货 |
分类: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 |
“百货公司”西山墙接着大门,卡车能进去,两只大黄狗看其形象可以把人吃掉。院子很大,靠东靠北是新建的外表现代的平房,组成一个四方大院。正对大门的后门里,卡车能直接把货拉进来。 后院北墙就是城墙,城墙最迟是宋朝建的,当时还存在。
大门西面是早晚门市部,民国时候的三间店铺,很高大。门板非常厚,镶嵌的木柱子突出,青砖做的房墩,木头的门楣,白灰粉的墙。这就是我家的房子,当时每月以1元8角钱租给供销社。早晨7点至9点,下午6点至8点营业,“百货公司”的门开了它关门,或人家关门它开门。日常用品基本都有。
接着,突出了10m左右的大院子,是高平公社所在地。历史上是一个场所的地盘,民国时是乡公所所在。上房在高高的几个台阶上面,一直是大会议室。1967年614武斗事件在这里发生。两边的平房低了下来,只有一个砖台阶。这是干部宿舍,公社书记也就住东面一排的一间房,没有套间。南望,面墙是砖墩白墙,大门楼没有前檐,但有后檐。门外挂着高平人民公社人民委员会、高平人民法庭两块牌子。批斗当时的县委领导就在这里进行。每天9点吃过早饭,公社的个别胖胖的干部,拿出一支烟,站在大门外望着街道,威严和法官一样。高平完全小学的学生放学了,学生看见干部异常害怕。大会议室的西面有一个甬道,西面的大三间房,是餐厅和厨房,晚上煮猪肉的地方。干了公家事吃的最好,当干部最有吸引力的点是在这里。公社比供销社突出了三间房的样子,没有人敢说拆迁的话,也没有这样的规划,那时候是不轻易动土盖房的。
人民公社的西面,一墙之隔是在一个高台上的银匠家,没有台阶,有个坡,木板门面,没有大门,进了板门是一个整体的大房子,坐在很大的客厅里可以看见街道里正在跟集的人流,我一直在这里去借学兄的长篇小说,在这里拉二胡,我们每一次见面,能感觉到在进步。《红岩》等小说就是在这里借的。历史上,他们家是靠做银货为业的小镇居民,(银货就是银手镯、银项圈、银锁锁、银铃铛、银耳环、银牌牌),现在是东门生产队的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