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张怀群
作家张怀群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8,502
  • 关注人气:4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怀群)一九七七年以前的泾川县城(3)

(2023-03-10 11:07:50)
标签:

陡街子

一九七七年泾川县城

中山街

泾川汽车站

分类: 圣地泾川·地望与人望

 安定街

现在来到安定街也叫新建街,当时泾川县城只有中山街和这一条街。西门是1945年才打开的,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出进方便、逃难方便才打开的。西门一走进来,就是现在教育局的地方,当时有供电所,里面校对电表,做一些简单的供电的产品,人是非常牛的。再过来就是私人的一些店铺,小饭馆,中药铺。教育局对面是酱菜厂、食品厂,做的酱菜、大头菜、饼干、点心、月饼、张口饺子太好吃了,张口饺子不是饺子,实际是一种点心和鸡蛋糕混合的糕点,是民国以前泾川县城的有唯一性的品牌点心,陕甘有名。 一直羡慕当这样的工人能吃饱,能吃好,能够偷着吃。再过来就是有名的中药铺子培厚药铺,由此到十字街口,是青瓦戴帽的白墙,里面是百货公司的库房。

过了中街十字路口,新华书店过去是传统的老式店铺,1980年以后这里成立了五金公司,自行车就在这里卖。过去是泾川县广播站,每天的县城、公社街道、大队部、农民家的大喇叭、广播匣子的声音是从这里传出去。过来就是马号,民国时候的民众教育馆,解放以后的泾川县文化馆,前面是一个窄窄的院子,右手边有一排坐西向东房子,是杂志报纸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迎面一排横着的房子挡着你,那就是图书馆,图书馆后面有用柏树罩起来的四合院,有两座地基很高的很古气的房子,西为碑房,元朝的巴思八文碑、南石窟寺碑、宋朝的陶谷碑在此,门是常年锁上的。东是会议室。东边是一排很小的房子,50年代所建,房顶是相通的,一个人说话,七八个人能听到,西边一排房是60年代建筑,红瓦。最后面是一个高台,台上一排房子是库房,一直不开门。背后就是电影院。这里真正是马号原址,马号就是古代衙门养马的地方。

文化馆过去是私人的院子,相连白墙以内的泾川县招待所,没有店铺,1976年拆掉一排一排的平房,盖起了临街的那一座楼,那一年就盖起此楼和食品公司楼,泾川县城就有了这两座楼,也就是多层建筑。当时民间传说泾川地基是黄土,不易盖高楼大厦,实际是科技水平的局限,现在盖100层楼都可以。紧接着,是泾川县供销社,他们的门点也销售百货。供销社越过农林路南路,往东是私人的标准店铺,商业局修起了楼,实际是半边楼,1楼是小商店和饭馆,现在是政务中心。1960年代,它的后面是泾川监狱,有一座又高又厚的墙壁的大院子,东北方向开门,大门关的紧紧的自生森严,由于大墙遮挡,看不见里面的监房。监狱过去,东城墙就出现了,这里是泾州城的东南角。农林路南路,相临安定街,是建行的一个小院子。过去,是一片庄稼地,向北走完庄稼地,上一个台子,是县人民医院,有两层楼,施红瓦,可谓洋气。公社一级的小学生如同见到上海南京路的心情来参观,洋楼上面是搞化验的。连接着的是泾川县粮食局,城关仓库,高高大大的仓房。向东就是面粉厂,全县城里人吃的面粉都在这里磨出。这已经到城墙外面啦,再向东就是泾灵路。

 安定街东端掉头,南侧是泾川县农业局、泾川县水土保持局、泾川县林业局、泾川县种子公司,都在这两个大院子里。那些干部不声不响,出出进进,看见领导都很害怕的样子难掩。大院子过来就是一大片芦苇,通到了西南公路上。芦苇地的边上是县委大院,全部是平房,大门是缩进去了一块,门楼是一堵高高的白色的墙壁,让青砖和红门镶嵌成了大门的轮廓。进了大门。中轴线上有一座横着的房子,是档案馆,两面可以走进,出现两排坐北朝南的房子,宣传部在东面第一排,组织部在第二排。西面两排是统战部、工会、妇联、团县委。后面又是东西向对称的房子,中间是一个不小的院子。中轴线上,出现工字房,中间是会议室,两边是县委书记和副书记办公室和宿舍。院子里的常青树有特色,清净中很有神秘感,几乎没有人影,干部走到这里都是忐忑不安的。丰渠从院子中心穿过。西墙连着泾川县人民委员会后来叫泾川县革命委员会、泾川县人民政府所在。

泾川县人民政府大门是两个柱子的合页连着大门,进去是宽阔的大院子。大会议室在中轴线上,大院东面是坐东向西、西面坐西向东一间一间的干部宿舍。后门出去就是泾川县畜牧兽医站、泾川县人民武装部。

县政府实际上在县城的城墙外面,城墙外面有水渠,农林路贴着水渠,水渠流着常家沟的水。农林路拐向西,进了安定街,是一排私人的住宅,现在的农业银行所在。接着是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南北向的营门街,清朝也叫差院,也就是现在的寡妇街出现,穿过去是邮电局、财政局、城隍庙,1969年前后,电影院在此,城隍庙门关的紧紧的,前檐挂着很大的银幕,钢琴伴唱《红灯记》在这里放映,人们心情澎湃或者叫激情满怀观看,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的圆木头,买票以后坐在上面,春节期间那个冷啊,当时的人就是不怕冷。城隍庙西是一排传统店铺,后面盖满了两层楼,或者是有上房、有厢房的一座座院子。街面的店铺外挂着泾川县第一接生站的牌子,是我亲眼见到的。后来,生字下面一横被孩子们用小刀刮去了,或者是自然脱落,长时间城郊和城内的青少年们传曰泾川县第一接牛站。接生站一带在60年代末期成为中街食堂。70年代末,西侧还有冷荤酒家,实际在食堂的山墙处,门向西开,凉肉的品种特多,也有小炒,以品小菜和小酒为主,下午到晚上划拳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泾川县城标准的酒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不是酒吧。食堂和工商银行连接。

“寡妇街”

清朝时候,这里的水渠有不可替代性,南门上的水、页()街子、背街子水,县城里下暴雨以后的水汇集在此,向北流向城墙,城墙有一个小小的洞,把水排出城外,洞叫小水门。后来这里修起了一条小巷,在邮电局的东手,小巷成街,后来叫寡妇街,西面是一条完整的青瓦戴帽白墙,东面私人的住宅很多,门楼保存不少。二层传统木楼也有,印刷厂已经建了起来。接着是一排一排平房,是城建局建设的出租房。没有什么单位,一直连接到西南公路上。

历史时期,这一带叫营门上,是高完家地产,“高完家,有钱家”,府第连肩,出身高贵。高家据传是高闯王的后裔,高闯王就是高迎祥,是李闯王的岳父。完家是完颜阿骨打也就是金兀术的后裔。高完家定居泾川,原因是改朝换代的需要。

寡妇街原叫营门街,80年代这条街上都是服装店、裁缝店、化妆品店、理发店、装饰品店、纪念品店,店主基本上是女性,而且大多数是小寡妇,人漂亮,脑子灵,本事大,民间称为寡妇街,至今很难正名。寡妇街南端东拐,叫学院街,简称学街子。当年这里修过木质的标准的哥特式教堂,在全世界可以有一席之地,外国人做总工程师,他先领着泾川水泉寺村的史姓木匠去美国等地学习,归来开工。1950年代被火烧毁,当时省文物局正要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可为仅有。学院街的西端,叫公社路,两面都是标准的古代留下来的两层楼房、店铺,里面有上房,大多数都是砖房,历史悠久,富人之居。南面,福音堂或基督教会就在这里。紧接着是城关人民公社,院子很大,绿树成荫,环境优雅,过去是佛教寺院、女子学校、书院所在。名气不小的马家滩面积很大,都是私人修的楼房,1960年代城建局盖起了几排住房,一排有十几间,公社书记、局长的家属报上城市户口以后,租赁住宿。北边,都是私人房子,小门楼很多,西端有两层店铺。马家滩、公社路实际是在南城墙外,直到南城门洞为止,和河子沟街垂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