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黎明|深切的怀念

(2023-01-03 10:19:08)
标签:

张光复

张黎明

爱我平凉丛书

重新认识世界

从源头走向未来

分类: 张怀群文论卷

深切的怀念  

张黎明

   有些人还在世,但平时你总是想不起他,似乎你的生活中并没有这个人;有些人离世了,你已经很多年不再见到他,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闪现在你的脑际。张光复先生去世已有数年了,他就是我时常会想起的一个人,我总觉得到他并没有离去,耳边仿佛还回响着他爽朗的笑声。 
   在平凉,说光复先生是一位政绩卓著的领导干部,大约不会为过。如今五六十岁的人应该都记得,他担任老平凉市委书记时,曾经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对旧城区的改造工程,让破败狭小的平凉城面貌焕然一新,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时我在学校教书,虽然并不认识他,但平凉城发生的沧桑巨变让我为之心动,为此还写了一篇散文:《骑车穿过平凉》,发表在那时的《甘肃日报》上。领导干部为官一任、主政一方,要取得能载入史册的功绩不大容易,但光复先生无疑是做到了。窃以为,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只“千日起新城”这一项政绩,就足以让平凉建设史无法绕过他,他也以此可以告慰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了。
  我与光复先生的交往,是从我调入市委组织部工作开始的,当时他已卸任老平凉市委书记,担任平凉地委委员(后为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直到他后来去了平凉电厂任职,以至退休多年后,我们这些当年的部下,见到他仍然习惯性地称呼他为张部长。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张部长时的情景。按惯例,新人进入单位后,领导都要找其谈一次话,我自然也不例外。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加之个性木讷且不善交际,因而一听到张部长要和我谈话,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当我怯生生地敲开张部长办公室的门,看到他高大的身子斜靠在椅背上,手中正捧着一本什么书在读。听我有些紧张地自报家门后,张部长起身和我一边握手,一边笑着说:“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你写的文章,只是一直没有见过你本人!哈哈。”他让我坐在一张椅子上,像拉家常似的,大约与我聊了十来分钟,就打消了我的拘谨和不安,让我感觉到他十分平易近人,一点领导的架子都没有。张部长和我谈话的主要意思是,之所以调我到组织部,是了解到我经常写东西,想让我发挥写作方面的特长,加强一下部里材料写作方面的力量。后来我回顾自己在组织部近10年的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就是写材料,只是平心而论,与其他几位“笔杆子”相比,我还算不上写材料的“大手笔”。我之前业余写过一些文学作品,有一点写作基础,但并不熟谙行政公文的写作,因而写材料完全是从头学起的。
   与张部长熟悉了后,才感觉到他性情随和,为人豪爽,不拘小节,会让我常常忘记他是领导,倒像一位和蔼可亲、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心朋友。让我惊异并且为之感慨的,是他不像一般的领导干部那样只是精通政务而已,而是像一位学者那样热爱读书、善于思考这使他具有非常渊博的知识,并且思维敏捷,与他讨论问题,常常令人有一种跟不上思路的惶恐。在一般人眼里,组织部是选干部、管干部的部门,只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好常规性工作就行了,似乎不需要有多少创造性,更谈不上个人有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但张部长是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大约不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只会上传下达的领导,因而他对干部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与别人不同。他认为,培养干部不仅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还要教给其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那时年轻干部普遍缺乏的便是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为此,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和经验,亲自动手编写了《综合系统管理法》一书,对领导干部如何切实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系统论的角度做了全方位的论述。


   作家简介:张黎明,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教育工作、公务员工作以及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从1985年至今, 发表各类文学作品600多篇。出版散文集《瞬间的灿烂》、励志类读物《做个知本家》(与张琦合作)、长篇小说《前途无量》、红学研究随笔集《万千滋味品红楼》。先后有1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文集,另有10多篇作品被《读者》等选刊转载,先后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项10多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