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新发现的卢照邻刘伯温王世贞等唐宋元明清诗人作西王母史诗《上之回》(上篇)

标签:
刘伯温谢铎上之回英宗实录梁寅 |
分类: 圣地泾川·最早最大西王母祖祠 |
张怀群
泾水副刊 今天 2021年9月6日
重提《西王母五论》
西王母文化遗产,神话学家认为它仅是神话,民俗学家认为它全部是民俗,道教界认为它全部是道教。还有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是无稽之谈。
2009年春,我完成了《西王母五论》研究。谓西王母文化遗产是人类(民族)学,比如“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尔雅》)意西王母是华夏族的四个氏族古国之一。西王母也就是人类,不仅仅是神。禹、舜帝、黄帝、周穆王与西王母有交往,西王母并非一人千年在,而是代有其人。等等。(《竹书纪年》《史记》《荀子》)。西王母是神话,比如“三千年一生实”(《博物志》)的蟠桃盛会、《嫦娥奔月》(《淮南子》)。等等。西王母是道教,比如与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道藏三洞经》《西王母传》《云笈七签》《枕中书》《神异经》)。西王母是民俗,比如泾川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等等。西王母是文学艺术,比如历代诗赋、《上之回》、《西游记》、壁画、碑刻。等等。
这是西王母研究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
新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诗人作《上之回》47首
所谓西王母研究,是每年都能够发现新材料,即地下地上古代物质材料,古代各种质地的书写材料。新发现材料是科学研究西王母取得突破的依据。如果没有发现新材料,所有的研究都是原地踏步。
宋朝陶谷《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有“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句。《陇右金石录》载“《上之回》诗碑,在泾川王母宫今佚。”“ 叶盛《箓竹堂碑目》:《上之回》碑,在泾川王母宫,大观四年八月。”即在1110年的宋朝,回山有《上之回》碑,证明宋代人公认汉乐府《上之回》确是记载汉武帝来泾川拜西王母史实的史诗,因而立碑传承其历史根基和文化根基。民国以来,泾川西王母研究中关于《上之回》的信息缺失,不知《上之回》为何,不但未见汉乐府《上之回》和历代《上之回》原文,即使标题也无人提起。
《上之回》于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首先是汉朝产生又传承于历代的史料,又是汉朝及历代产生的文学作品。1992年我发现了汉乐府《上之回》原文和南朝梁简文帝、张正见,隋朝萧悫,唐朝李白、李贺、沈佺期、卢照邻、陈子良,宋朝陆游,明朝汤显祖写的11首《上之回》。至今29年里,可见的海内外出版发表之论文、专著、文艺作品、媒体报道、各种文本书写中,引用上述《上之回》已无以计数,这是精准、精细、效益最大化的应用尽用。同时,29年间也没有见到新发现一篇《上之回》。也就是说,这29年间,是西王母研究新材料零发现的时期。
近10年,我又陆续发现了唐、宋、元、明、清诗人写的《上之回》47首。特别是唐朝的卢照邻,再次用典《上之回》。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可比诸葛亮而驰名天下的人物刘伯温也写了《上之回》。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高启,明朝“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攀龙、王世贞也写过《上之回》,他们之诗意所指和隐喻,只有他们清楚,一切读后感都是猜测。但有一点能肯定,《上之回》是汉武帝通回中道、在回中(泾川)拜见西王母这一历史事件的赞美曲、纪实诗。
新发现的这47首《上之回》,或重叙此事,或咏汉朝,或写唐朝,或因喻宋元明清而用典,或是诗人亲历泾川回山有感而发。这是泾川发生的汉武帝在回中拜见西王母这一事件影响深远,在汉朝至清朝的历史空间挥之不去,在知识界无人不知,属“教材级”历史常识。这是泾川回山西王母史诗,是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王母宫可持续的经典遗产,是西王母五论中的文学艺术西王母论的重要蕴藏发现,期待又一轮应用尽用的时期到来。
唐宋元明清诗人作西王母史诗《上之回》及诗人简介如下。
唐朝卢照邻:《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闻道上之回)》
闻道上之回,诏跸下蓬莱。中枢移北斗,左辖去南台。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朝参五城柳,夕宴柏梁杯。汉畤光如月,秦祠听似雷。寂寂芸香阁,离思独悠哉。
--《全唐诗》卷42
卢照邻(约637-约689),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四杰”(见初唐四杰)。曾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
宋朝王谌:《上之回》
蠲吉辰,荐明廷。只中坛,宾万灵。醮祠寿宫礼太一,东祀天孙西太室。灵芝宝鼎胙元封,亲郊雍畤回中峰。中峰绝险天所划,百神驱道平如席。云髾秀划高拂空,翠辇玉鸾鸣霹雳。试凭萧关望朔方,月支稽首楼兰降。复朝独鹿狩鸣泽,芬树羽林归建章。建章壁门春昼永,井干泰液多游幸。千秋万岁奈乐何,几度鸾旗出安定。
--《江湖后集》
王谌,宋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有《潜泉蛙吹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江湖后集》,卷13录有其诗60余首。
“亲郊雍畤回中峰”,“中峰绝险天所划”“,几度鸾旗出安定”,是汉武帝到回中拜西王母的时间、地理、地貌之诗意纪实之句。
汉宫三十六,複道高崔嵬。皇情极游豫,警跸北之回。苍螭挟龙辀,风伯清路埃。羽衞森戞击,玉舆久徘徊。青娥绝望幸,故宫秋叶催。举头望霄汉,白露零玉阶。
--《太仓稊米集》
周紫芝(1082-1155年),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绍兴十二年进士。历任礼部、兵部架阁文字,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
、《竹坡词》等。
卫骑绝沙漠,关驱过玉门。云旗梢月窟,辇道属乌孙。万国森环卫,三灵骇骏奔。声容同日月,威德被乾坤。巡狩知无外,蛮戎识至尊。何当鸣警跸,高会醼昆仑。
--《全宋诗》
曹勋(1098—1174)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南宋大臣,北宋末词人曹组之子。宣和五年(1123)进士,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营救徽宗。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
宋朝赵文:《上之回》
动皇舆,回中道。龙为驱,虎为导。乐蕃厘,祠雍后。息甘泉,饫天酒。澹穆清,冰热恼。四夷服,咸稽首。臣三祝。皇万寿。
--《全宋诗》
赵文(1239-1315),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三领乡荐,后入太学。宋末,入闽依文天祥。元兵陷汀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入元后为东湖书院山长,南雄郡文学。有《青山稿》三十一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青山集》八卷。
宋朝谢翱:《上之回,舞干戚(宋铙歌鼓吹曲)》
---《墨芳诗词》
谢翱(1249—1295),“福安三贤”之一。福建福安人,其父谢钥是闽东经学名家。 曾赴临安进士科考,不中,作《宋祖铙歌鼓吹曲》12篇和《宋骑吹曲》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乐曲,元代文学家吴莱赞其诗可与柳宗元媲美。
宋端宗在福州即位,右丞相文天祥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谢翱献出全部家产,并招募乡兵数百人,到南剑州(今南平)投奔文天祥,被委为谘议参军,跟随文天祥转战于闽西龙岩、广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文天祥兵败撤退,在赣州章水上与谢翱握别时,曾赠与一方端砚。听到文天祥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失声恸哭,写下大量缅怀故国和文天祥的诗文。冒险收集宋高宗、宋孝宗遗骨和宋理宗颅骨,将之转至绍兴兰亭山安葬。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作词祭之。其诗、文、词俱工,明代杨慎评价:“其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
元朝宋无:《旧内臣家老马》
--《翠寒集》
宋无(1260~?),吴(今江苏苏州)人。少从欧阳守道学,致力于诗。入元,随欧阳至台州,识邓光荐,为邓器重。曾举茂才,以奉亲辞。以诗跋涉南北,世祖至元末至燕,识赵孟俯,赵为其诗作序。晚年隐居翠寒山,自删定其诗为《翠寒集》。卒年八十余。
元朝周巽:《上之回》
珠宫三十六,避暑之回中。地势萧关险,云气蓬莱通。回峦蔽赤日,飞瀑含清风。仙桃进王母,金芝献玉童。巡游乐无极,数幸甘泉宫。
周巽,元代诗人,(约公元1341年前后在世),江西吉安人,字巽亨,号巽泉。尝参与平定道、贺二县瑶人起事,以功授永明主簿。著有《性情集》六卷,代表作《四库总目》抒怀写景,颇近自然。
海波如白山,三山不可到。凌云台观思仙人,金舆远出回中道。
回中道,何逶迤。朝旭照黄屋,灵飙捲鸾旗。青鸟西来集行殿,王母云軿初降时。
碧藕味逾蜜,冰桃甘若饴。笑饮九霞觞,侍女皆瑶姬。
从臣罗拜称万岁,终不学穆天子八骏无停辔。还宫静处仙自来,愿与轩辕同久视。
梁寅(1303——1389),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人。元末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南京,辖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明朝刘伯温:《上之回》
上之回,六龙矫。楗光耀,拂翳鸟。轥石关,匝棠棃。扬灵旗,县月支。天马来,宛居劙。穆上玄,厘穰禳。坐明堂,朝万方。翕披离,玉烛光。于亿年,乐未央。
--《诚意伯文集》卷十
刘基,字伯温,(1311-1375),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明朝释宗泐:《上之回》
--《全室外集》卷二,《禅门逸书》初编
释宗泐,(1317—1391)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有《全室集》。
上之回,紫阙拂曙红云开。蛟龙悬旌丽晓日,骆驼驾鼓鸣春雷。
前勾陈,后玄武,凤凰来仪百兽舞。左黄钺,右白旄,万国稽首诸侯朝。
玉帛如山不可计,天子之寿四万八千岁。
刘炳,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明朝高启:《上之回》
圣主重行幸,六虬法乾旋。北巡初避暑,东祠已祈年。群官从清尘,粲若星丽天。前扬豹尾竿,左靡鱼须旃。瀚海通汉月,萧关绝胡烟。愿奉千龄乐,皇躬长泰然。
注释:元世,每年孟夏驾幸滦京避暑,七月乃还。此诗云“北巡初避暑”,纪元事也。
--《高太史大全集》
高启(1336-1374),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明朝杨士奇:《上之回》
杨士奇(1366-1444),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40余年,首辅21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一生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正统九年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明朝陈琏:《上之回》
上之回,从百官。出甘泉,游石关。震乾威,扬灵旗。服匈奴,臣月氏。
胡虏平,神武章。渥泽施,仁风扬。亿万年,乐未央。
---《琴轩集》
陈琏,(1370—1454)明广东东莞人,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明朝徐有贞:《羽林子》
相逢红尘里,勒马共徘徊。笑语不及了,同行忽见催。问当何处去,明日上之回。
---《武功集》
徐有贞(1407~147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外祖父。进士,授翰林编修。
上之回,抚西域。开玉门,绥九陌。莎车请吏,大宛送质。匈奴稽首,乌孙屈膝。百蛮同,四海谧。天马来,赤雁获。朱草生,嘉禾茁。甚哉崇丕基,神威震六合。宝鼎见,醴泉开。封疆辟,土宇恢。迈禹迹,越尧规。大汉洪烈孰与齐。
罗颀,浙江山阴人,著有《物原》一书,介绍我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
明朝张宁:《上之回》
上之回,雍甘泉。风云翕从,寒暑推迁。驰北戎,驱南蛮。
率东瓯,走西滇。周德四海安八埏,岁来巡行千万年。
--《方洲集》
张宁(1426—1496)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明朝周瑛:《上之回》
上之回,乐何极,回中道路无梗塞。北望单于庭,西瞻月支国。
信使往来,干戈屏息,上还宫,益修德。
--《翠渠类稿》
周瑛,(1430—1518)福建莆田人,成化五年进士。任广德知州,以有善政,赐敕旌异。弘治初历四川参政、右布政使。与陈献章友,有《书纂》、《翠渠类稿》。
明朝谢铎:《上之回》
上之回,出萧关,千骑万骑何日还。雄心荡轶泉涌山,北穷绝漠南荆蛮。岂不闻,穆天子,八骏奔崩日千里。徐方不死祭公死,何必嬴秦殄周祀。
--《谢铎集》
谢铎(1435-1510年),太平县桃溪(今浙江温岭)人,明藏书家、文学家。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参加编修《英宗实录》,后升侍讲、南京国子祭酒。次年辞官回乡,家居十年,先后有数十人举荐。明孝宗命吏部遣人员至其家,起用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72岁告老还乡。博通经史,文学造诣极深。逝后赠“礼部尚书”,谥文肃。家富藏书,其父建“贞则堂”,他又于“贞则堂”之东建藏书阁为“朝阳阁”。父病故,他辞官悼丧,遂以中秘图书以及四方所购置于阁中。如《尚书》、《西汉书》、《韩柳李杜集》残缺不全,又多方鸠集,按类收藏。藏书达数万卷。编有《朝阳阁书目》,著有《桃溪集》、《伊洛渊源续录》、《尊乡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