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真响
(2015-01-06 14:51:54)
标签:
于无声处听真响 |
分类: 诗词时事 |
于无声处听真响
—李树喜先生题石钟山联解读
2014年12月24日至27日,著名学者、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李树喜先生来湖口考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其间考察了境内江南名胜石钟山,并为石钟山题联:
湖口有容方大气
石钟无响更深沉
本人不才,不敢对先生大作妄加评论。好在先生平易近人,一见如故,在陪同考察过程中广为交谈,颇多同感。为此,本文仅从交流出发,就先生此联谈一谈自己的解读心得。不当之处,望先生与专家赐教。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一幅成功的对联,不仅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而且最难求的是其意境的深度和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李树喜先生的题石钟山联,就题材说,写的是石钟山,就创作说,是借景抒情,似乎与常人的写作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树喜先生的这幅对联,却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意境,迥异于前人所题石钟山作品,是一件“大气”之作,“深沉”之作。为什么?本人解读,体会有三:
一、题材把持的大气。一幅只有14字的对联,容量有限,如何取材,至关重要。树喜先生以大气包举之法,一个“湖口有容”4字即胸罗万象,笔点古今。此处的“湖口”,是“湖口”,又非止“湖口”。言“口”之有容,意在有“口”必有“腹”,腹者,容也;又在有“口”当有吞吐,吞吐江湖云天,乃大容也。大容表现为大气,所以此处的“湖口有容”不仅仅指石钟山下的鄱阳湖口,其所容者,当是整个鄱阳湖,是赣鄱大地,是与长江相连接的天地之间,以及在这里所发生的自古至今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件。这里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鄱阳湖入长江处的“水分两色”,对于这一“清浊”自然景观,作者不是忽略,而是一样也作了大气包容。他在一首咏石钟山诗中有句:“劝君莫作浊清辨,此水依然浮覆舟。”既揭示了本质,又是劝勉人们应有大度胸怀。当然,“湖口有容”之“湖口”,不言而喻更指有湖口县所在的地方区域,以及在这里生活的广大人民群众。“湖口有容方大气”,就是对湖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褒扬与总结;与此同时,“湖口有容方大气”,又意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有容”,才能“大气”,又是对湖口各项工作和事业的期望。
二、时空关联的大气。如果说,树喜先生的这幅对联,其上联表现了石钟山所处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大气,那么,其下联则表现了石钟山所蕴含的在时间上的宏阔,并且与上联空间相对,由此构成了作者赋予这幅对联在时空概念相关联方面的大气。下联云:“石钟无响更深沉”。石钟有响吗?虽然古来众说纷纭,但石钟山作为一座自然山体,当然是不会有响的。但是,这里的“无响”却又是“有响”,是由实入虚的对“无响”的否定的否定,是作者深感“无声胜有声”的一种极其“深沉”之响。在这“有响”与“无响”之间,作者以其哲人的感悟,自然地将读者带进石钟山下的历史时空。是的,石钟有响。其有响,首先当在石钟山的最初命名,继而有“形”、“声”命名说的争议和苏轼《石钟山记》的问世;同时有陶渊明在这里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狄仁杰在这里的“除夕纵囚”;更有在这“江湖锁钥”之地的朱(元璋)陈(友谅)大战,太平军名将石达开大战曾国藩湘军水师,以及国民革命时期史称“二次革命”的湖口起义,等等,都是石钟的“有响”。正是因为这些曾经响彻云霄震撼大地的石钟钟声已经成为历史,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历史学人,他能不感到这钟声的厚重吗?所以在“石钟无响”的定句之后,自然地将意境升华到“更深沉”的境界。深沉者,是历史的回音,更应有现实的回答,其中也深藏了作者的心愿和嘱托。由此,石钟可喻为历史老人,见证沧桑巨变和重大事件,虽则无语,却有思考和评判,且公正无偏。至于具体内容则自不待言,愈显含蕴之深。联系上下联意境的关联与互动,这幅联有如王国维大师所言:“空间为俱在,时间为继起”,“此二者合而为一,则为吾人之悟性”(《中国哲学》),是难得的意境组合。
三、才情吞吐的大气。作联与写诗一样,没有真情实感是写不出好对联的。树喜先生在此之前没有来过湖口,但在2014年岁末,却三到九江,遍访鄱阳。在湖口短短的几天中,考察项目一个接一个,他却利用空余时间成就了10余首诗联。在一首《诗踪》中他写道:“岁末三番湖口渡,石钟山上看诗潮”,这就是树喜先生创作这幅对联的情感所在。说到这幅对联的写作技巧,晓畅明白,似是信手拈来,却又是那样大气。意境营造方面更如行云流水,从“湖口有容”升华到“大气”,从“石钟无响”提炼到“深沉”,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是作者才情吞吐的大气。这里应说到联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谓水到渠成之自如。如“湖口有容”,看似取象于“口”,实是造意于“湖”,一个“方”字,既表现过去,又表现未来,巧妙地与“大气”连接;“石钟无响”,看似黯然无声,却是寄情无限,一个“更”字,既是对“无响”的反顾,又是对“有响”的提升。陌生化者,反常合道也。其手法别致,就在于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石钟山上留下了古今多少诗联,却不曾见有“石钟无响”之评。现身所见,刻骨铭心也。
“于无声处听真响,向不平中觅好诗。”这是树喜先生的另一幅题石钟山联。诗之“不平”是指意境的别致和出新;这里所说的“真响”,或许是作者在“石钟无响”中收获的一种心声吧!这里有一个花絮,在湖口考察期间,一位北京朋友打电话给树喜先生问他在哪里,他回答:“在石钟山。”又问:“什么时候回北京?”他说,“要等石钟响起。”什么时候响呢?他又回答:“不知道,听说自从苏东坡先生以后就没听响过!”这一问一答,似是恢谐与调侃,却是心声与智慧。“湖口有容方大气,石钟无响更深沉。”先生此联,能不为今日石钟山一“真响”乎!
201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