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诗话
(2012-04-07 07:00:09)
标签:
崔莺莺诗话文化 |
分类: 史海捞月 |
说起崔莺莺,就想起《西厢记》。关于西厢记,人们多以为是传说。其实,西厢故事人物,皆有所本。崔莺莺就是生长于唐代中期的历史人物。尤其,崔莺莺是吾人老乡,便更有正本溯源的责任了。
崔莺莺是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黄城村(过去叫凤凰里)人,唐朝礼部员外郎崔元翰之女。她与中唐诗人元稹(zhěn)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爱恋之情,后被元稹写成《会真记》传奇风行于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厢记》而流传于后。
说起崔莺莺身世,确是缙绅大家。唐代,博陵崔家是一大望族。莺莺生于公元784年,字双文,莺莺是其小名。祖父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父元翰,名鹏(729-795),通经史、工诗文,举进士时已年近五十。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人称 “崔 四头”。贞元七年知制诰。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太 刚 褊 简 傲 , 不 能 取 容 于 时 , ” 故 掌 诰 二 年而罢 。66岁逝世。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传为佳话。
莺莺的母亲是睦州刺史郑济之女,784年生莺莺,莺还有一弟;其姨母颇有文才,779年生子元稹,长莺莺6岁,稹为中唐著名诗人。
元稹对莺莺始乱终弃,心事怏怏.于是以事实为本,写成传奇小说《莺莺传》(即《会真记》),故事中,青年相公张生。出游蒲州寓居普救寺,恰郑氏携莺莺赴长安,途经此地。张生请蒲州守将击退乱兵,郑母女得救。郑母感张生之恩,置酒酬谢,并叫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经过一番曲折,二人结合。但好景不长,张生赴京赶考不归,另寻新欢,抛弃了莺莺。莺莺又改嫁了他人。以后张生探亲,欲旧梦重圆,遭到莺莺的拒绝。张生恼羞成怒,在洗白自己的同时贬损莺莺。
戏剧编演
《莺莺传》在唐后期已广为流传。后面文人对莺莺故事作了艺术的创作和改编,制成戏剧作品。李绅的《莺莺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编为杂剧《西厢记》,都是古代讲唱文学和戏剧的优秀作品。《莺莺传》和《西厢记》带有自传性质,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因此,莺莺人史不虚,张生名虚史实;张生,原形即元稹也。
《西厢记》塑造了莺莺的光彩形象。她聪敏貌美,善良温柔,对爱情大胆追求,忠贞不渝,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相关诗词亦委婉动人。如《明月三五夜》云: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约会诗,明月初照,园门半开,花影摇曳,张生应约而来,二人相会甚欢。
后来,再婚的张生又曾前往崔家,要求以表兄的身份见莺莺。被莺莺拒绝。莺莺还写了一首《寄诗》道:“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张生无奈,自觉没趣而去。莺莺又赋《告绝诗》曰:“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诗中表达了莺莺对负心郎张生的怨艾和讽刺。
元稹其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北魏拓跋部后裔。魏孝文帝时推行汉化政策,改拓跋姓为元姓。老夫人不同意莺莺和元稹的婚姻,可能和元稹的姓氏有关。在那时的世族观念下,崔为望族,而元姓为老夫人所看不起。
元稹对莺莺始乱终弃,不仅不自我反省,还在文中贬毁莺莺的纯真。愈是如此,人们对莺莺更是同情。鲁迅先生在《唐宋传奇集》里就批评元稹的《莺莺传》“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金代和元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世称《王西厢》),都摒弃了元稹对莺莺的诋毁之词,着力塑造鸯莺的光彩形象,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对于莺莺,元稹扮演了负心郎的角色。然而,元稹又确是中唐一位颇有才情的诗人,戏剧中崔莺莺的某些诗句,亦可能本自元稹之手。同时,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元白”。
更为突出的是,元稹的悼亡诗,言浅情深,艺术成就很高。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同类诗作的翘楚。例如“遣悲怀其二”是这样写的:“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则写道: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三首一组悼亡诗,是作者写给已故妻子韦蕙丛的。作者从夫妻朝夕相处的细节写起,道出“悲怀”二字,酣畅淋漓,其情痴,其语挚,感人至深。人们所乐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是出自元稹的手笔。
先后不一,有忠有弃,反差如此,对于封建社会中的才子文人亦不为怪。
附带说明:在旧社会的安平黄城村,人们是不允许演看《西厢记》的。这与民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有一定的关系,意为《三国》多权术,《西厢》多淫色。加之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崔姓后人,不愿意看到祖上女性遭到侮慢,因此禁演。细品之,《西厢记》对人物刻画和处理是很成功的,爱憎和褒贬是分明的。崔莺莺的形象和故事,理所当然地为人们长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