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 “正月” 诗词
(2010-03-08 15:33:25)
标签:
趣话正月诗词文化 |
分类: 诗词时事 |
正月,无论中国南北东西,都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季候。从古至今受到重视,更是文人骚客吟咏的题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唱出人们除旧布新的心声; 旧历正月十五,后又称为(元宵节、灯节)更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传统节日。相传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据说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喜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惯,就在这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还令官宦和庶民都要挂灯。而后演化为民间的盛大节庆。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形成全国的“闹元宵”,一个“闹”字,点染出节日浪漫活泼的气氛。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兴盛的时代。关于正月灯节的火暴,诗人苏味道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那一夜,皇城外围也是开放不禁的,体现了皇家与民同乐。宋朝欧阳修“生查子”则写道:“去年元月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该词委婉有致,以年轻女子的角度,描述其盼望意中人的心境。也折射出元宵节的火热场景和所激发的浪漫情思。
元宵节至现代。关于太阳、地球和月亮相互关系和天象的知识已经普及。但人们还是愿意对月望春、寄托情思和诗情。例如李申的五律:“又是元宵日,朦胧月有痕,清光当如剑,割破万重云。地角天涯雪,南腔北调人,夜阑无梦寐,把酒问春音。”评论以为“视野开阔而哲思新锐”。颇为有趣的是笔者和教育界老前辈、著名诗人刘征关于元宵节的交往。证之于刘老赠我的一幅墨宝。原文是:“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去岁中秋,乌云遮月。树喜与余以诗相约:中秋、元宵无月必有诗,至元宵,果大雪纷飞,雪花如掌。是雪催诗也!余诗已就,树喜诗已至,诗云:何必痴痴仰夜空,凡间情暖更春浓,元宵无月云来好,分外妖娆是雪灯。余诗曰: 美人颦笑看阴晴,何必金樽对月明?小醉琼楼抬望眼,一家风雪万家灯--不约而韵同。人生有味是清欢。世人知清欢之味者有几人哉! 乙酉岁首,坐蓟轩晴窗下,书赠树喜君博会心一笑 刘征 年方七十又九。”文人之间,意气相投,巧合有趣。亦诗坛一佳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