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举不避亲 行吗

(2009-08-20 08:04:14)
标签:

内举不避亲

行吗

杂谈

分类: 思想泡沫

[读思录]

                           “内举不避亲”行吗?

 

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我国古代举荐人才的一段佳话。

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悼公三年,中军尉祁奚因年老请求退休。晋悼公在谁可继任的问题上,征询祁奚的意见。祁奚推荐解狐,而“解狐,其仇也”;晋悼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家吗?”祁奚回答:“君主问的是谁可胜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家。”刚要任命解狐,不料他却病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任者,祁奚回答说:“午也可。”午就是祁午,祁奚的儿子。晋悼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君主问的是谁可继任,而不是问我的儿子。”晋公依计而行,任命祁午为中军尉。并对祁奚的高风亮节大为赞赏。

  《左传》的作者在评价这件事时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他还引用《尚书·商书》中的话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意思是说,不偏私,不结党,只有像祁奚这样,王道才能发扬光大。

    司马迁也说:“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这些,都是赞扬祁奚出以公心。其所体现的是唯贤是举的原则。

    亲仇不避,出以公心,自当称道。但从实践的效果和发展的眼光看来,至亲至仇皆不好用。其方式是愚钝的,效果常常是负面的。

  首先要对“雠”具体分析。如果是嫌隙,过节、岐见之类,一般不影响对人基本面的评价,不碍共事或合作,亦不影响举荐。如后来的淝水之战前夜,东晋权臣郗超举荐了与自家门户相抗的谢玄领兵御敌,大获全胜;而“雠”如果是家国仇、民族恨,刻骨铭心,不共戴天,则恨不能杀之而后快,何举荐之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永远不变的朋友,”也可以“没有不变的敌人”。但在自己营垒中不乏其才的情况下,任用敌雠不可能是普遍现象,不足为训,无须提倡。

    至于“内举不避亲”,确是成了历代至今沿用的用人方式。一般说来,“内举不避亲”不应当视为是“用人唯亲”。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滑入“唯亲”的泥潭。有时还成为“唯亲”借口和挡箭牌。任用子女、亲族,秘书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往往是得一时之利。而从长远角度,对于大众、社会乃至自己的事业并非有真正的好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富不过三代”,已经成为人们警觉的规律性现象。一些有见识的世家集团,豪族大佬,已经把选择掌门人的目光转向家族和宗亲之外,而坚持世袭制的家族则纷纷显示出衰微的迹象来。

    经过初步观察和思考,结论是: 举亲举仇,皆应有避。尤其是任用私亲,弊端明显,即:知老底,混尊卑,蔽贤愚,限视野,扰情绪,兴内哄,乱是非,碍赏罚。弊昭昭而利渺渺,故智者不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