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忠君悲剧
(2009-06-02 05:35:22)
标签:
岳飞忠君悲剧杂谈 |
岳家军的英勇作战,保卫了南宋偏安朝廷的安全,甚至出现过北伐成功的势头。高宗赵构当然希望军事上的胜利,于和于战都使他处于主动,因此一段时间内,赵构欣赏和信用岳飞,一再夸奖、赏赐并委以重任。
公元1133年秋天,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召见岳飞,畅谈军事,赵构还为岳飞亲笔题写了“精忠岳飞”的锦旗,表示要为岳飞在都城建造府第。岳飞感恩激动,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赵构还推心置腹地问岳飞:“你以为怎样才算治理好国家和天下太平?”岳飞的回答使皇帝大吃一惊,就是:“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由于岳飞的战功,赵构认命他为清远军节度,指挥中路(武昌一带)的军事。几年中,岳飞接连升迁,1137年,赵构召见岳飞,表示中兴大宋事业的责任都交给岳飞,除了老将韩世忠和张浚的军队以外,几乎全国半数以上的军队都交给他节制。岳飞一时受宠若惊。然而,生性爽直、披沥肝胆的他,毫无遮拦,使得荣誉到达顶峰的时候,没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同时也就开始了悲剧的序幕。
一次,岳飞同高宗畅谈,议论军政大事。岳飞竟然提起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中国百姓人人关心国家大事,百姓说得,大臣为何说不得!—作者注)赵构顿时一脸阴沉,斥责说:“我可以认为你是出于公心。但这种事情,不是你应当干预的!”岳飞被斥责,自觉失言,十分尴尬,无地自容。
那一段时期,继承人的问题是皇室也是赵构最头疼、最敏感的难题—不久前,赵构唯一的儿子因惊风而死,而赵构在而立之年几乎失去了生育能力。盼望子嗣,心急如焚,皇后嫔妃们就是迟迟没有动静。
因为抗战是大局,皇帝一时的不快,渐渐掩盖过去了。但固执的岳飞一直认为皇嗣问题无可回避。在一次密奏中,他再次督促皇帝尽快确定此事。功高权重的武将关注继承人问题,这使得皇帝产生了疑心,提起了警惕—岳飞是否有野心,他要干什么!
岳飞过于真诚简单了,他忘记了皇帝老倌城府甚深,忘记了主和派的干扰,忘记了同行的嫉妒。岳飞误以为只要忠于皇室就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显然,岳飞熟悉军事而不谙政治,精忠而不老到。两番立皇嗣的建议,从他和皇帝的关系说来,出现明显裂痕,埋下悲剧的根源。
矛盾的激化导火线,是扩大岳飞军权和“淮西军事变”。
在南宋,刘光世是抗金的“中兴四大将”之一。不知此君是厌倦了戎马生涯还是老谋深算,暮年时候,主动上书交出兵权,解甲归田。其统帅的5万军队却显露出居功自傲不服管束的苗头。宋高宗起初的意向是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统帅。他先是写了一道密令给刘光世部队,要他们一旦接到归属岳飞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得违抗。但是,当时的枢密使秦桧和张浚坚决反对,说要警惕岳飞兵权过于集中,功高盖主。赵构以为有理,于是中途改变了主意。
如果赵构当直接和岳飞解释、说明此事,岳飞也不会有何异议,后来的误会也不会产生。问题是赵构让张浚向岳飞传达;
如若张浚对岳飞直话直说,也不会引起什么纷争,问题是张浚耍弄了一个小手段,激起二人的猜疑、矛盾和岳飞的愤怒。
早年,岳飞曾经是张浚属下军官,二人可以说同是主战派。只是由于岳飞的快速升迁和独立意识,张浚怀疑岳飞居功擅权,二人产生了隔阂。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就不再是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了。
张浚先问岳飞:“刘光世的淮西部队对王德还是比较尊重的,如果要王德担任总管,以郦琼和吕祉辅助,你以为怎样?”
直爽的岳飞口无遮拦,说:“他们素来上下不服,这样安排未必合适。”
张浚又问:“那张俊如何?”
岳飞说:“本来我不当妄加评论。既然问我,为国家大局,我要说---恐怕他生性暴躁,缺少谋略。”
张浚有些不快,说:“杨沂中应该比他们高明了吧?”
岳飞径直回答:“杨沂中作战勇敢,但缺点是和王德一样缺少谋略。恐怕难以驾驭这支部队。一旦处置失当,随时可能发生大的麻烦!”
心浮气躁的张浚终于说出一句气话:“我就知道非你这位岳太尉不能胜任了!”
岳飞也十分恼怒,回敬说:“既然都督郑重其事地问我,我当然据实回答。难道你认为我非要图谋这支军队吗?”话题如此激化,出于二人意外。气氛紧张到没有回旋余地,岳飞认为遭到戏弄,张浚则认为岳飞伸手要权。带着一股怨怒之气,岳飞拂袖而去。匆忙写了一份奏章辞职不干了。没有等待批复,就把军中事务交给张宪掌管,径直离开部队,一口气跑到庐山,为母亲守墓尽孝道去了—前者母亲去世,岳飞曾向朝廷要求守墓尽孝,被“夺情”不准。此番,他要好好补偿一下对母亲的孝道和责任。
岳飞是性情中人。其优点和缺点都是正直,他直抒发胸臆,不吐不快。早年他只是小小武官时,就上书赵构,批评皇帝向南逃跑,节节败退,因而被免职处分过;忠贞不二,敢于直言,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又为岳飞招致了祸患。
义气用事、心胸狭窄的张浚没有罢手。他上书皇帝,控告岳飞。说岳飞“处心积虑,总想扩大实力吞并别人的部队;这次辞职,不辞而别,明明是要挟朝廷。”这种恶毒的告状出自老牌的主战派之手,很容易对心胸狭窄的皇帝造成影响—赵构虽然犹豫许久,还是认可了张浚的说辞。
赵构几番诏书,下令岳飞马上复职,岳飞却一再推脱。
皇帝相信岳飞是在讨价还价。据赵构对岳飞的了解,认为抗金还是非岳飞不可,岳飞更无可能会反叛朝廷。
在庐山东林寺旁一间简陋的小屋,满腹冤屈和愁肠的岳飞守护在自己母亲的墓旁。此时的他,稍稍感到尽了一点孝道—母亲本来应该安葬在河南汤阴老家的,正是国土沦丧才移柩江南。他岳飞忠于皇室,致力光复中原。但是,他不理解皇帝的真实用心,他知道朝廷和金国秘密的议和始终没有停止过。更十分厌倦朝廷中尔虞我诈权力之争。不爱财,不怕死,岳飞自己完全可以说到做到。但这样的环境让他疑惑和不安。
不满现实,躲避庐山,岳飞有一点负气的味道。
议和和抗战,朝廷需要两手。没有岳飞不行。高宗下死命令给岳飞的属下李若虚,要他立即去找到岳飞,无论如何要说动岳飞复职,否则就是死罪。李若虚赶到庐山,说明来意和其中的苦衷,岳飞不为所动。一直僵持到第六天,李若虚痛哭流涕说:“你难道是要造反吗?你拒不出山,朝廷会怎样看你!难道让你复职不是好事!将军是农民出身,受朝廷重托,有如此大的军权。难道被人认为要和朝廷抗衡才好吗?我们如果劝说无效,就会被处死。你觉得对得起我们的苦口婆心吗?”
此时,应该说,道理在苦心劝解的李若虚方面而不在用事简单的岳飞方面,岳飞太沉溺在对母亲的思念和悲痛上了,对朝廷已经心灰意冷了。(记住:孝子思念母亲的心境中,很可能感情用事—应当理解)岳飞面临着空前的险境。好在岳飞明白了其中的利害,最后还是答应还都复职—回到临安,连连向皇帝请罪。
赵构也是一副息事宁人、恩威并重的姿态,说岳飞:“对你的轻率举动,我没有生气。本来太祖说过:犯吾法者,唯有剑耳!我还是把中兴的责任和军队交给你。”
岳飞以为皇帝对自己信任如常,战事之外,又是提出一些不受用的建议,例如,他建议把都城搬迁到长江上游武昌一带,理由是杭州近海而偏僻,当年刘秀就是据江河上游而成功的;又对朝廷一直没有停止的议和持批评态度,说:“唾手可以收复燕云,复仇报答国家。”(见《宋史·岳飞列传》)皇帝当然不会高兴。1138年,岳飞还直接攻击当朝权臣说:“金人不可相信,和好更难指望。宰相谋划国家大事的失策,日后定会给后人讥笑。”矛头直指秦桧等人。
武艺高强的岳飞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双全、富有文采的饱学之士—如果说“满江红”的“怒发冲冠”是否岳飞手笔尚有争议的话,那么岳飞在南阳卧龙冈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慷慨遒劲的书法,也足见岳飞文才和精神世界之一斑了!
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岳飞始终处于忧愤之中,绍兴8年,即公元1138年8 月,岳飞经过南阳,拜谒诸葛武侯祠。那天愁云密布,日月隐形,阴雨连绵。岳飞当晚就住在祠堂里边。他一向仰慕诸葛亮的为人和功业,铭记着“前后出师表”的哲思和语言。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岳飞挑灯奋臂,流着眼泪,集敬慕和悲壮于胸间,慷慨纵横,一气呵成,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全文书写了一遍。成为流传至今的墨宝。岳飞在跋中说:“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能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雄烈苍凉,行云流水,力透纸背,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是岳飞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照出了烈士英雄赤胆忠心和高尚品格。---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