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爱国主义吗
(2009-05-29 08:10:49)
标签:
屈原爱国吗杂谈 |
史话
屈原是爱国主义吗?
——论屈原的正义形象和爱国悲剧
李申
说到屈原,人们冠之以“爱国主义诗人”。这有些道理,但很不全面。
秦灭六国,涉及六国抗争的性质和爱国主义的问题,涉及统一和分裂的问题,尤其涉及到如何评价屈原。
在秦国不断进攻蚕食楚国楚国岌岌可危的时候,一位面目憔悴、形容枯槁的老者,正在湘江和汨罗江畔孤独地流浪,一边回顾着他眷恋的故土,一边唱着哀伤的挽歌,这就是屈原。
最后,完全失望的屈原跳入汨罗江的清流。成为楚国的殉葬者。留下了离骚、哀郢和九歌……
屈原与王室的同宗姓,为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担任左徒,颇受信任。屈原是一位头脑清醒、博闻强志,的人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是其辞赋文采,为战国时代的皎皎者,更是中国辞赋开宗立派的人物。屈原为人正直,在风气渐渐败坏的楚王国敢于直谏,因而受到权臣嫉妒,失去信任,被罢黜疏远。
这一时期的背景是,楚国在与秦国对峙中连连受挫--
昏庸的楚怀王因受秦国割城让地的谎言欺骗,怒而伐秦。秦国发兵还击,把楚军打败,斩首八万人之多;”楚国元气大伤。
接着,秦昭王又以与楚国约定婚姻为名,要和怀王会面。怀王准备起程,已经失势的屈原极力劝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前往:“为什么要拒绝和秦国的和好呢?”怀王出发,刚进入武关,秦国突然变脸,以伏兵断绝怀王的后路,并且扣留了怀王一行;秦国以割地要挟,怀王愤怒,匆忙逃亡到了赵国,赵国又拒绝接纳。在无法回国的情况下又跑到秦国,最后竟然病死在秦国,死后才得以归葬楚国。成为楚国历史上的一大耻辱。
屈原虽然被驱逐,但他的心时时惦念着楚国,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尤其牵挂怀王,他希望君主翻然悔悟,改变摇摆不定屈从秦国步步退让的政策。他的名篇《离骚》、《哀郢》、《怀沙》、《桔颂》等就充分反映了热爱家国、憎恨邪恶又不愿屈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怀。
由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崇高人格和卓越才华,世代为人民景仰,现代文学家闻一多说过,屈原是“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关于屈原投江的原因,说法有多种,一般认为,楚怀王客死秦国,然后归葬,这种奇耻大辱,给贵族出身的屈原精神上以毁灭性的打击。他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将军白起攻克郢都,焚烧楚先王的坟墓、祖庙,屈原的幻想均已破灭,楚国灭亡在即,生民必将涂炭。完全绝望的屈原形只影单,行吟湖畔,最后投汨罗江,以死殉国。屈原的伟大诗篇,不但称为爱国诗人的绝唱,也是绵延数百年的楚国的挽歌。
屈原在文学方面的实际影响超过政治影响。“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见《史记·屈原列传》)。他们都以屈原为鼻祖。然而,他们仅限于文章辞赋,没有屈原正道直行、敢于批评劝谏君主的胆魄。过了没多久,楚国就灭亡了。
秦灭六国,涉及六国抗争的性质和爱国主义的问题。尤其涉及到如何评价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的问题。
情操美好、才智卓越的屈原,成为为楚国殉葬的悲剧人物,历来为志士仁人慨叹。关于楚国的灭亡和屈原的爱国主义,应该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和历史走向全面考察。 我们认为,在一个国家,王国,或一个民族地域的人们,无论是君主、大臣、文人和普通百姓,无论强大或弱小,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和集体,抵御外来的侵袭。因为一般侵袭,破坏了平静的生活,是侵夺所在国家的疆土,人民的财富,甚至虏民为奴。反对和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和家园,无疑具有正义的性质,应当肯定或歌颂的。因此,文如孟子、墨子,屈原、蔺相如、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四君子等,主张非攻,主张各国之间和睦共处,相安无事,应当肯定。而如果真正做到非攻与和平共处,就没有争战、伤亡和人民的痛苦。
然而,和平主义只不过是一相情愿,理想境界,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而相互斗争、侵夺,乃至无由的讨伐,残酷的掠夺,充斥着整个私有社会的发展历程。因此,一方面要肯定一个民族、国家的自卫,肯定他们的爱国主义;一方面又要肯定统一意愿的代表和实施。无论其出发点如何,从大局和长远考量,都要肯定他们对历史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能两边都有理。具体到秦统一中国,灭掉楚国,我们就既肯定屈原的爱国情怀文学成就,又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功绩,在不同层面和侧面,他们都是伟大的历史人物,而不是绝对对立起来。
“关于坚持分裂,反对统一”这一命题,从主观愿望看,没有一个政治集团或领导人物是愿意或坚持分裂的,他们首先主张统一,当然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一统天下。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曾经有过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或自己处境危难、行将被别人兼并的时候,他们就谋求和坚持孤立自守,理念上和行为上表现为拒绝强大势力的统一,为自己的偏安寻找各种借口,而不顾战争频繁,生民涂炭,表现为极端的自私和偏狭。这样时候的人民大众,一般是逃避战争或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的,而不管谁人胜败。因此,我们谴责的分裂,实质是谴责出于个人或集团狭隘利益的分裂和独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