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即床也-我解李白“床前明月光”
关于李白名篇“静夜思”中“床”的含义,近年冒出不少标新立异之说,虽有所本,但很少站得住脚的。以我之见,还是正本溯源,回到床榻上来。
不错,床的含义,有马扎、井栏等说,但最常用的还是我们睡觉的床。
不管中国和日本,古代和现代的版本如何,对李白的“静夜思”要全面看,即看环境、意境和心境。
一说床是井栏、井台(谢德明),这不合情理:夜里跑到井边坐着,要跳井吗?且井栏非平,能有一片如霜的月光吗?如果李白原文是“山月”,那山和井的距离更远了吧!
一说床是马扎(马未都)。但那小小马扎,方仅盈尺,无所谓前后。何来“床前”?再说。马扎久坐难稳,是不易产生诗思、诗情的。
产生乡思、情思最自然的所在,还是睡觉的床。试想,远离家乡,孤身在屋,月光皎洁,辗转难眠,非床而何?
早在汉代,五言诗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曹丕的“燕歌行”,是古代夜思题材中最早的七言诗。其中有“贱妾茕茕守空房”,“明月皎皎照我床”之句;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见明月,清风吹我心”。这些,都是辗转床榻、夜不成寐。古往今来,在床上发情思、乡思的多了去了!
“床”即床也!这是最基本、最原始、最合理也最为大众认可的理解。
别再标新立异。让月光和情思回到床上来吧!!
己丑人日 李树喜(老申) 于京西 闲云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