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分享050】绝对的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真正的公平都是不公的
(2011-06-27 08:22:59)
标签:
财经 |
分类: 专业思考 |
【管理知识分享050】绝对的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真正的公平都是不公的
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对的公平跟人类福利相左。人类在从大自然竞争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物种的优越性,必须接受大自然的淘汰,优化基因。这个跟慈善、仁慈并不矛盾。
公司里的绝对公平也是无法做到的。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完成超越个人能力的事情,必须有分工,必须将部分人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统一口令。这就自然形成了“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用完全的绝对的公平去看待。在分配上,也不可能实现绝对的公平。而在差距的掌握上,必然会有事实的差距和心理认知的差距存在。
我们在此之前讨论过动机,背后也是差距(落差)产生势能驱动行为的。一定意义上的不公平,是驱动人类行为去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但是过度的不公平,会导致权力异化,成为腐败之源。
在不能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在管理学上,就要利用人们对公平的认知,管理人们认知上的公平,即:通过左右人们对不公平现象的公平性认知来达到认知上的公平。在上期分享的案例中,通过原则、制度和民主决策的方式,让大家觉得这个不公平的分配,心理认知上是公平的。但是,实际的分配是不可能公平的。建立在透明原则、政策、制度下的分配,在大家的认知上是可以实现认知上的“相对公平”。这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体现几个要点:
1)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如果有歧视性剥夺权利的现象,就无法实现心理上的公平认知。比如,国籍上的歧视性餐补,会分化两个团体对公平的认知。比如说,如果所有的部长(或者总监)以上管理者补贴是多15元,效果会大不同。因为按照国籍划分的补贴标准,让一部分人永远没有了机会,就无法实现心理认知上的机会均等。
2)所有人都在原则之下:如果一个制度的设计,有人会超脱这个制度约束,就无法达成心理认知上的公平性。比如说吸烟室,如果说所有人不允许在办公室吸烟,而高层可以在自己办公室吸烟的话,自己赋予自己特权,超脱制度之外,就无法实现认知上的公平。
3)制度的透明性:一个制度再不合理,如果透明了,形成惯例之后,往往会弥补大家心理认知上的不公平感。比如说任员级别的工资可以超过非任员级10倍以上。但是,当大家接受了,一朝升到任员,干几年就可以退休养老了,慢慢大家也就习惯了。虽然这样的分配制度不甚合理。还有,现在的个税方案的确不合理,但是大家遵循了这么多年了,没啥问题。一旦提出改革,大家都在议论其不合理性。因为其透明,所以容易被接受。
4)持续性:朝令夕改的制度,即使再合理,都不会让大家心理上有公平感。大家对公平的认知,除了“平均”“均等机会”的概念之外,还有就是有个预知的预期。违反大家心理预期,超越人们预期之外的东西,就会让大家没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就会对公平性产生怀疑,将针对事情或者大家做出的制度修订,变成针对人身的攻击性制度设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