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简单的现象,背后的道理不简单!
(2018-03-16 15:02:16)
标签:
大数据财经 |
大数据杀熟与讯息费用
华说
闲话休叙。这里要说的,是有关大数据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例:大数据杀熟。此事的披露于众,有好几天了,然而至今热度不减。须知,此时此刻,有“全国两会”这样的大事件进行着,其在舆论场上顽强地坚持着不退场,证明着其确乎击中了公众的神经。率先报道此事的是《科技日报》,报道说: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这位网友的吐槽,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网络上下,“同声相应”者可真不少:“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一年前我网上买的电影票全是20元以下,后来变成了30元,这两个月均价40元,看多了就被宰了”……如此之多的人们发出共鸣,表明着这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这现象和行为,舆论名之为“大数据杀熟”。
……
详见
蚂蚁财富社区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雪球财经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一点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微信公众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