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数据杀熟”:简单的现象,背后的道理不简单!

(2018-03-16 15:02:16)
标签:

大数据

财经

大数据杀熟与讯息费用

华说

 “大数据”这个词,这一两年来可谓是“炙手可热势绝伦”,绝对是。各类论坛、会议之上,大数据长大数据短,近乎言必称“大数据”,仿佛不谈谈大数据,便有落伍之嫌——人,是多么害怕落伍啊!然以余观之,所谓“大数据”,其本质,不过是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其应用,实在没有那么高深莫测,盖自人类“结绳记事”,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其应用便是家常便饭,何奇之有哉?而今倘若说有什么进步,则是在“大”,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其应用的能力大幅提升了,或者说成本大幅下降了,如此而已。以为有了“大数据”,传说中的“计划经济”便可以实现,不知世事而一厢情愿的“致命的自负”罢了。

闲话休叙。这里要说的,是有关大数据的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例:大数据杀熟。此事的披露于众,有好几天了,然而至今热度不减。须知,此时此刻,有“全国两会”这样的大事件进行着,其在舆论场上顽强地坚持着不退场,证明着其确乎击中了公众的神经。率先报道此事的是《科技日报》,报道说: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这位网友的吐槽,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网络上下,“同声相应”者可真不少:“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一年前我网上买的电影票全是20元以下,后来变成了30元,这两个月均价40元,看多了就被宰了”……如此之多的人们发出共鸣,表明着这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这现象和行为,舆论名之为“大数据杀熟”。



……
详见 

蚂蚁财富社区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雪球财经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一点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今日头条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微信公众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