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出现,是中国之幸;中国的不幸,是“王充”太少太少……
(2018-02-23 09:56:29)
标签:
王充历史 |
“疾虚妄”的王充
华说
在中国人这一群体中,王充是一个异类。
譬如说,一般而言,一个人抚今追昔叙述家世,对于先祖的事迹行状,大抵会“隐恶扬善”,浓墨重彩于其光辉事业,而对其不肖言行则往往选择性地忽略不计。人情之常也。王充则不然。在其自传中,秉笔直书父祖的劣迹。《论衡•自纪》云:
“世祖勇任气,卒咸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故举家徙处上虞。”
从王充的自叙看,其祖上算得上一方恶霸,连续数辈横行乡里,恃强凌弱,灾荒年头,还会干一些杀人越货的勾当,因为自知结怨众多,担心仇家报复,不得不数度迁徙。将祖上的无德、无行一一记录在案,直言不讳,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惊世骇俗之举,更遑论三纲五常宗法制度下的古代中国社会!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人们信奉的普世真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王充的行为被斥为不孝,是势所必至的。“王充《论衡》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而己答以瞽顽舜神,鲧恶禹圣。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至若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此何异证父攘羊,学子名母?必责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传篇》)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评语,没有疑问,代表着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见。
然这正是王充的本色所在。他是一个另类,与生活其间的整个社会格格不入。面对着格格不入的社会,他的选择不是退隐山林,而是奋起批判。他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批判者,从民间的一般流俗到庙堂之上的正统思想,都在其抨击和扫荡之列。根据其自叙,他“志俗人之寡恩,故闲居作《讥俗》、《节义》十二篇。”
又,“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晓其务,愁精苦思,不睹所趋,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讥俗》、《节义》以及《政务》之书现已失传,今人无从一窥其堂奥,可幸的是《论衡》一书相当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虽然其中部分内容也有所散佚。王充自述,创作《论衡》的动机,起于“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目的是“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他自己对此书也足够自信:“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
……
详见
蚂蚁财富社区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一点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微信公众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前一篇:春节闲话:阖家团圆有价么?
后一篇:麦田成临时停车场,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