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小刚怒骂“垃圾观众”,只是因为他的电影少人看了

(2017-06-23 16:09:19)
标签:

冯小刚

垃圾观众

娱乐

中国的电影和观众 

华说 

 

名人就有这样的便宜。同一句话,由路人甲或者路人乙说出来,大抵如微风拂过水面,了无痕迹,最多泛起一丝涟漪而已。但倘若出自名人之口,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 


譬如说,前些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电影导演冯小刚将中国的电影和观众怒斥了一通:“中国电影现在这么地让观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如果观众不去捧这个场它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这话,其实稀松平常的很,试看网络内外,新旧媒体上,满是人们对中国电影的“吐槽”:一面声讨和指责影片的粗制滥造,一面对观众“怒其不争”,烂影片还有人追捧,斥其“脑残”。冯小刚这番言论,不过是在重复着这一论调,何新鲜之有哉。然而,因为冯小刚是名人,于是乎如凉水泼进热油锅,在舆论场上炸开了。 


不过,冯小刚的话也不必当真,“当真你就输了”。这一次,他不遗余力地痛骂中国观众是“垃圾”,但在一年多前《老炮儿》开庆功宴的时候,他同样不遗余力地赞美中国观众“是很有水平的”—— “我还一定要感谢电影观众,当我们所有认真想拍电影的人对市场感到彷徨的时候,观众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一个给力的答案:电影拍的牛,拍的好,就会捧你。”在更早的时候,当《私人订制》遭遇专业影评人口诛笔伐之际,中国观众也是他的挡箭牌——“观众骂我没事,因为我还是那句话,他买了票,他有权利骂我。”

 

其实不止是观众,他曾经不屑于“小鲜肉”,直言他们“太娘”——“市场怎么会追求特娘的男孩呢?男孩应该阳光,有爷们劲儿”,但他的《老炮儿》却找了两个“小鲜肉”合作,并且跟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们以前没跟小鲜肉接触过,所以可能有些偏见。但当坐在一起聊,一起工作,成为好朋友,发现还是有相似的地方,交流和接触是很有效的”。在将于今年下半年公映的新片,他同样起用了大量青年演员(小鲜肉)而非明星;他曾经炮轰演员和经纪人热衷于P图,“没学会演戏先学会修图”,但他的新片海报,却PP到让行内人士——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看不下去:“你要还找我做舞蹈总监就一定不会被舞蹈圈吐槽腿的方向不对了。”

 

如此反复无常的言论和行为,是不是给人以精神分裂之感?其实不然的,万变不离其中:一切都是浮云,唯票房割舍不下。观众买了《老炮儿》的票,所以“是很有水平的”,但观众没有买《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所以是“垃圾”;“小鲜肉”们抢走了观众,实在令人看不惯,“太娘”,“小鲜肉”助阵刷新了票房成绩,那还是可以“成为好朋友”的;虽然一再高调宣称新片“花自己的钱,没讨好谁,就讨好我自己,没什么压力”,但PP到“不科学”的海报却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显露无疑……

 

追求票房不是错。一部电影,如果不是为了自娱自乐,或者准备“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而创作,大抵总是要走向市场的。既然在市场出售,则其评判的标准,自然是市场价值。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能不能卖出去,能卖多少钱,也即是票房的高低。市场的竞争,真是一个无情的故事。想当年,从《甲方乙方》开始,一部又一部的冯氏喜剧风靡神州,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其租值快速提升,“冯小刚”三个字,就是票房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当新生代导演一个个跨入“十亿元俱乐部”之际,冯小刚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是的,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冯小刚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号召力,租值已然大幅下降。冯小刚这些年来一次次地怼天怼地怼观众,铺扬张厉的表象之下,是无法掩盖的虚弱内心:对票房的渴求以及渴求无法达成之后的失落和恼羞成怒。因为曾经的“票房之王”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不是这届观众不行,而是你不行了! 

 

从冯小刚转到中国的电影市场。从舆论来看,中国的电影市场一大特征,是“烂片”横行,但“越骂越有人去看,越骂票房越高。”“烂片”当然是说影片质量差,“越骂越有人去看,越骂票房越高”则是指作为消费者的观众,花了高价却买了低价的产品。这当然愚蠢的消费者,无怪乎被冯小刚骂为“垃圾”了。问题是,中国的电影观众真的是那么傻么?也巧,同样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一份“2016-2017中国电影观众行为调查”调查报告的发布,可以让人一窥中国观众的消费行为。看看这些数据罢: 

 

“在2015年至2016年,票房增长了不到17亿。其中,国产电影的数量同比增加了37部,票房却减少了900万元。 

决定票房的是“观影频次”,也就是平均每个人购买多少张电影票。据统计,在所有观影人次中,有超过三分之二来自于仅占总人数30%的中度和重度影院观众,他们才是电影票房最大的金主。但如今,他们正在慢慢地远离电影院。统计显示,去年影院观众只占城镇人口的30%,今年提升至了43%,但平均观影频次从7.36次降低到5.8次,重度观影人数(年平均观影次数超过11次)下降了1%。大量的电影在上映,放映厅里却远不如往年那般热闹。 

2016年电影加权评分开始下降,电影知晓度、热衷度、热搜度均在下降。中度和重度影院观众对上映电影的评价也依次降低,特别是在2016年下半年,观众在观看国产电影之后给出“非常失望”的比例高达7.27%,大大超过其他检测周期的平均值。直接体现在票房上,就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平均首周票房在一季度的高峰过后持续下滑,跌幅超过50% 

豆瓣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电影评分在5分以下的国产电影有106部,20165分以下达到176部。 豆瓣满分10分,最低分值为2分,5分以下基本意味着不及格。这也足以证明,不及格的国产影片甚至垃圾国产影片在2016年大幅度增加。也是在这一年,观众观影频次大幅下降,二者存在正相关的联系。”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倘若以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是只看“垃圾电影”的“垃圾观众”,以为是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傻瓜,那么,恭喜你,你就是那个最傻的人! 

2017/6/23


同步发布于微信公众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