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婚”之谜: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2017-02-06 15:12:06)
标签:
同姓不婚历史财经 |
“同姓不婚”之谜
华说
同姓不婚,是古代中国的一项婚姻禁忌。
所谓同姓不婚,顾名思义,是说凡同姓者一律不得通婚,不论亲疏远近,有无血缘关系。今人统言“姓氏”,姓与氏混为一谈,但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出,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另于下者也。”(《通鉴外记》)一般认为,姓起自于母系氏族时期,是一个氏族的称号,氏族之内的男女共用一姓。后来随着人口渐多,姓之下又分出氏来,氏因而是一姓中的分支。
同姓不婚的禁令,起自于周代。“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魏书·也祖纪》)由此发端,这一婚姻禁令在古代中国传承了数千载,至清乾隆朝,《大清律例》中尚有“凡同姓为婚者,主婚与男女各杖六十,离异”之规定,直到光绪末年修订刑律时才删除了同姓不得为婚的条文。“同姓不婚”的婚姻禁忌,可谓源远流长。
虽然在今人看来,同姓不婚颇为无稽,但古人绝对严肃认真,认为事关重大,并将其上升到了人与禽兽之别的高度。“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也。”(《白虎通•嫁娶》),又云:“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礼别异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白虎通•姓名》)
然则同姓不婚所为何来?这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故而古往今来,对于古人为什么不允许同姓通婚的原因,人们多有分析和解释,答案纷呈,莫衷一是。且将主要的几种解说列出,并一一辨析之。
……详见微信公众号 华说的经济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