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说
华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剧两星”:无法丰富的荧屏

(2014-04-17 11:2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一剧两星”:无法丰富的荧屏

 

华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来自广电总局的官方消息说,自201511日开始,总局将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同一部电视剧在卫视综合频道每晚黄金时段播出不得超过二集。这一对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的政策,坊间直接将其名之为 “一剧两星”,可谓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出台“一剧两星”的目的,广电总局是这样解释的:“进一步均衡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构成,强化综合定位,优化频道资源,丰富电视剧荧屏。”也是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政策是“风”,吹皱了市场这池“春水”。不,从社会的反响来看,何止是“吹皱”,简直是“吹乱”了这池“春水”,波浪翻滚,连带着“惊起一滩鸥鹭”。 “一剧两星”消息一出,网上网下议论蜂起,解读、分析、评估、预测这一政策的影响及其后果,从演员的片酬到影 视制作公司的前景,到电视台市场格局的嬗变,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几乎无一遗漏,热闹得一塌糊涂。

 

纵观这纷纭的议论,主流的意见,整理一下,大抵是这样的。分四个层面:其一是电视台的市场格局,将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央视和一线卫视得意,二三线卫视落寞;其二是在影视制作公司层面,大型制作公司大投入高回报的模式将受到抑制,而小型影视公司则有望受益,其制作的电视剧由于价格低而更容易卖出;其三,在演员片酬方面,影视制作公司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将会压低演员的报酬,从而改变这些年来备受诟病的电视行业“为演员买单”的局面;其四是观众,据说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一剧两星”实施之后,千台一面,“家家户户看一部电视剧场景或将终结”

 

余以为不然。

 

在整条产业链中,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台出于枢纽的位置。影视制作公司创作的电视剧通过电视台的播出才能抵达观众,电视台一头牵着制作公司,一头着消费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上,通行的是“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剧最多在4家上星卫视和几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通过合力购买分销成本。此次广电总局规定的从明年起“同一部电视剧每晚黄金时段联播的卫视综合频道不得超过两家”,其实是“2+X”模式。从“4+X”到“2+X”,是一个重要的局限转变,而这转变又发生于处于枢纽位置的电视台,其对全行业的影响确乎不可小视,其引发如此大的波澜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4+X”到“2+X”,没有疑问,意味着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成本大幅增加了,因为原来可以4家卫视分摊,现在只能由2家分摊,X是一个未知数,因而购剧成本是不是翻一番其实难说,加之X的大小会带来交易费用的变化——X越大,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交易费用越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一剧两星”之后,电视台的购剧成本大大提升了。

 

成本上升之后会发生什么?电视台不是消费者,它购买电视剧不是为了“自误自乐”,而是为了将其销售给消费者。因为国内的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公共电视台,它无法直接向观众收费,只能采用间接收费的办法:通过广告来回收——广告主向电视台支付费用,电视台向观众播出,观众则付出观看广告的时间。经济的逻辑,是收益与成本必须相匹配,大投入必须要有高回报的预期,这生意才可以做。当电视台的购剧成本大幅提升之后,其必然要求这一电视剧带来的收益也随之大幅上升。因为电视台播放电视剧的主要收益来自广告,这就要求或者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告主,或者提高单位时间的广告价格。要做到这一点,这播放的电视剧必须足够吸引人,能够让足够的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电视剧。用电视行业的术语,就是收视率。收视率足够高,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主,或者让广告主接受更高的广告价格。

 

如何能够达到高收视率?营销、炒作等噱头不论,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自然是产品的质量。电视剧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好剧质量高,卖价高,收视率自然也高——不要跟我抬杠,这里的衡量标准是商业价值,不是什么艺术价值,电视台也就能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好剧从何而来?按照业内的说法,“懂生活懂剧本的大编剧+懂剧本懂演员的大导演+会演状态戏又有观众缘的演员+资金充足又懂得协调资源的制片人,才能造就一台大戏。”大制片人、大编剧、大导演、有市场号召力的大牌演员,这些人的市场价格会低么?这样的电视剧创作阵容,显然不是小制作公司所能染指的。因此,可以推断,“一剧两星”实施之后,随着购剧成本的上升,电视台会越发追逐更高质量的好剧,从而导致这些好剧的价格水涨船高。其结果,大型影视制作公司将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小型的制作公司生存空间将越发逼仄。而那些大牌的编剧、导演、演员的报酬也会进一步上升,而不是相反。

 

后者要问,购剧成本上升,电视台何以不转向小制作的电视剧?已经说过,电视台购买电视剧不是为了自己娱乐消费,而是为了挣钱。假设现在有甲乙两部电视剧,对电视台而言,播放甲电视剧的广告收入是播放乙电视剧的成本,播放乙电视剧的广告收入是播放甲电视剧的成本。甲电视剧是一部“二轮剧”,其首播时社会反映很好,乙电视剧是一家小制作公司的首播剧,市场前景未知。两者价格相当,电视台会选择哪一部?当然是前者!因此也可以推断,“一剧两星”之后,那些资金实力弱的二三线卫视会更多的选择“二轮剧”,因为其价格远低首播剧,且市场状况明了。而这样的追逐,自然也会抬升“二轮剧”的价格。指望“一剧两星”终结千台一面的格局,终结“家家户户看一部电视剧场景”乃是一厢情愿,情况刚好相反,当此之时,重播剧会泛滥于荧屏,更多的电视剧无法播出,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供大于求”更不会因此而缓解,甚至加剧。

 

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会自发地形成不同层面的产品供应,高、中、低皆存于市,高质高价低质低价,不同需求的人们各取所需。电视剧市场也是一样,只要允许市场的自由竞争,影视制作公司之间的竞争,会出产不同层面的电视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会形成不同层面的定位。“丰富荧屏”自然水到渠成。怕就怕一会儿“限广令”,一会儿“限娱令”,一会儿“4+X”,一会儿“2+X”……频频干扰市场的运作,限制市场合约的自由选择,非但荧屏丰富不起来,而且越发地单调。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视频风起云涌的放下,这“限”那“限”的唯一的结果,只不过是驱赶更多的人们离开了电视机前,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打开视频。对竞争对手而言,这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且“没事偷着乐”罢。

 

2014/4/17

 


http://yuedu.163.com/source/fa04469f78f74ece81ce4370b124d5f8_4


http://yuedu.163.com/source/7932603384084649b0dd1b9480dcc403_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