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巴克高价并非“价格歧视”

(2013-10-24 09:19:07)
标签:

杂谈

星巴克高价并非“价格歧视”

(星巴克的价格风波)

 

华说

 

这是一杯咖啡引发的舆论风暴。

 

这杯咖啡的名字叫“星巴克”。在华夏大地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对它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年之前,因为把店开进了北京的故宫,杭州的灵隐寺开,它曾经先后两次陷入舆论的漩涡,最终的结果大相径庭:故宫的门店关门大吉,而灵隐寺的门店则运营至今。这一次的争议,非由开店地点而起,而是因为它的价格。

 

风暴的源头,是央视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星巴克在我国的售价比在美国、欧洲都高出了很多。比如说,同样一杯354毫升的拿铁咖啡,北京的售价是27元,伦敦售价是24.25(折合人民币)、芝加哥售价是19.98(折合人民币)、孟买的售价则只有14.6(折合人民币)。而据国内行内之士透露的内幕,其物料成本不足5元,于是乎结论出来了:暴利。

 

更为煽情的,是央视引用了一个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数据说,2012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是50120美元,英国是38250美元,印度是1530美元,中国是5740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远低于英美,但喝一杯“星巴克”咖啡支付的价格,却比后两者高得多,于是乎结论又出来了:这是对中国人的价格歧视。

 

如同一滴水掉进了热油锅,舆论瞬时炸锅了。有趣的是,此番的舆论场,并非像以往那样呈现一边倒,而是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两派。站在央视的这一面的,自然是指责星巴克以高价忽悠中国消费者,暴利以及心太黑。反对的这一面,以专业人士自居者奚落央视“不懂财务学知识”、“缺乏经济学常识”,以消费者自居者则以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嫌贵可以喝雀巢。”云云云云,“双方辩友”争得不亦乐乎。

 

站在一旁看着热闹,却没有些许想插上一嘴的欲望。因为这样的话题,实在是老掉牙了。这些年来不知道翻炒了多少遍!如甘蔗渣一般嚼了又嚼,不知有何滋味,不反胃么?区区在两三年前曾为此写过两篇文章(可参看本博客《“中国制造”为何国外便宜国内贵》、《二线洋品牌受推崇为哪般》),指出价格反映着成本与需求的变动。不同地区价格的不同,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供求格局决定的。一些国外品牌的中高档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高于国外,成本不是关键因素,主要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高档产品需求大增而起。而这背后,彰显着国内中高档商品生产能力的缺失。

 

不过,看到星巴克中国和亚太地区总裁约翰•卡尔弗的回应之后,我忽然觉得有一些话还是值得一说。因为约翰•卡尔弗在回应中提到了一个细节,那是关于中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正是这个细节,使我意识到上述的结论过于粗疏和笼统,也显示着刻下舆论场中对星巴克“暴利”的声讨以及为星巴克高价辩护的双方,看似闹得尘土飞扬,其实未得要领,双方争论的,是一件皇帝新装,根本不存在!

 

无论是指责星巴克暴利者,还是认为星巴克辩护“高价合理”者,还是星巴克本身,都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比美国要高——用约翰•卡尔弗的话说,是“星巴克拿铁咖啡的价格在中国比美国更贵”。在这样达成共识的事实基础上,争辩的双方也一致同意,星巴克这种行为是“价格歧视”。所不同的是双方对“价格歧视”的解读,指责这一方将“歧视”赋予了道德色彩,认为其愚弄了国人;而辩护的一方则认为“歧视”只是对不同市场上价格差异的描述,是企业自主的定价行为,无需神经过敏大惊小怪。

 

撇开双方的不同解读,很显然,在“价格歧视”这一点上,双方并无分歧。问题是,星巴克咖啡在中美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果真是“价格歧视”么?约翰•卡尔弗在回应中提到了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是,“大多数中国顾客喜欢在店内逗留,而80%的美国顾客习惯于外卖。”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因为它直接关涉到星巴克在中美市场的不同表现。“因为大多数中国顾客喜欢在店内逗留”,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需要变得更大”,需要“对员工培训的大手笔投资”等等。而这,恰恰否决了所谓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云者,是指是相同的物品——同样的质量、同样的数量,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也就是在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出售。“歧视”一词带有明显的褒贬的道德色彩。因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经济学上,“价格歧视”并没有这种情感成分,它只是一个经济学的术语,是对一种价格差别的客观描述。“价格歧视”的关键,是要将不同的消费者或者市场区隔开来,才能收取不同的价格。因为在同一市场上,没有人会买价高者。不过有些区隔是天然的,比如说国家之隔,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比如说性别之隔,男与女;比如年龄之隔,比如老人小孩与成人;比如国籍之隔,中国人与外国人。因而好些时候,价格歧视容易实施。譬如在公园,儿童的门票价格大抵低于成年人;而在国内的一些旅游景区,一些饭店往往准备中英文的“鸳鸯菜单”,英文菜单上标注的价格往往高于中文菜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不是有价格差异便是“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有严格的条件——相同的质量与相同的数量。看似一样的物品,其实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数量,价格不同并非“价格歧视”。譬如说,飞机的公务舱与经济舱的票价是不同的,是价格歧视么?当然不是,因为公务舱的座位所占空间较经济舱座位大,且服务更好。也就是说公务舱的质量远比经济舱要高,因而价格更高,这是优质优价,,与“价格歧视”风牛马不相及也。又譬如,同样的物品,在高峰时段价格高,平常时段价格低也不属于“价格歧视”。比如说春节时火车票价格上涨,是因为此时需求大盛,从供应者而言,意味着机会成本骤升。这个时候的价格,是一种高峰价格。但在这一时刻,这一价格对所有人群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所谓的 “价格歧视”。

 

明乎此,回头再看星巴克咖啡在中美市场的价格差异,显而易见,非“价格歧视”矣。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喜欢较长时间在店内逗留,为了迎合这种消费行为,相对于美国市场,星巴克的中国门店必须更大,店内环境更好,员工更多而且服务更好,自然价格也更高。也就是说,中美消费者享受的星巴克咖啡其实是两种产品,中国消费者享受的星巴克咖啡比美国的消费者质量更高。打个比喻,其间的差别,其实与飞机的公务舱与经济舱之别类似。星巴克中美两国的价格,其实是优质优价低质低价,而非“价格歧视”也。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从每一张咖啡桌的产出来看,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美国的消费者逗留时间很短,这意味同一张桌子,美国的翻台率远比中国高。因此,只有中国门店的每一杯咖啡价格高于美国,同一张桌子的产出,中美市场才有可能达到均衡。而要每一杯咖啡价格更高,必须要有更好的店内环境以及更好的服务与之匹配。这就是星巴克在中国卖高价的经济逻辑,没有“歧视”,不过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市场铁律而已。

 

 

2013/10/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