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铁票价的真正问题在哪里?

(2013-01-02 09:58:09)
标签:

京广高铁

票价

合约结构

杂谈

分类: 评论

高铁票价的真正问题在哪里?

(高铁的票价)

 

华说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下的中国,高铁,是一个总能撩拨公众神经的词语,一个总能引发或大或小舆论波澜的词语。号称“全球最长高铁”的京广高铁投入运行之际,争议便如约而至。其中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票价。

 

铁道部公开的官方票价数据显示,京广高铁全程二等座为865元,一等座为1383元,特等座为1645元,商务座则为2727元。这一票价在开通前夕甫一公布,便引来口水无数。围绕这票价的高低贵贱,“双方辩友”你来我往争论得不亦乐乎。认为“票价太贵太高”的一方,以消费者居多。其证据主要有二:其一是与老京广线相比,京广高铁票价高得太多。老京广线普速列车的硬座票价253元、硬卧中铺443元,分别只有高铁票价的30%和50%。其二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北京到广州的飞机经济舱全价是1700元,若按五折算,再加上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略高于高铁票价。但北京飞广州只要3个多小时,高铁最快也要近8个小时。从性价比上看,京广高铁不具竞争力。认为票价不贵不高甚至便宜的,是铁路交通系统的专家学者。其核心的证据,则是成本:京广高铁历时7年半的建设,地势险峻,需要修建众多隧道、桥梁,建设总成本大约要接近4000亿,加上每年数十亿的利息,水涨船高,成本高,票价自然也高。而且“高铁的一般价格是每公里4毛5左右,京广高铁每公里才不到4毛钱。”

 

因为这成本问题,非议又起。非议的要点,是认为京广高铁票价之所以招致人声鼎沸,就在于定价的不透明,成本不清不楚。而破解“高票价”之道,自然是公开成本。关心时事之人,对这一意见不陌生,因为是老生常谈。这些年,但凡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引发公众围观,“公开成本”的舆论总是一马当先,而且响应者众。房价上涨,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公开成本”;菜价上涨,要求从田头到餐桌一路“公开成本”;食用油价格上涨,要求油脂企业 “公开成本”……可见,“公开成本”被认为是根治“不合理价格”的手段,而且这一看法为公众所普遍接受,而且根深蒂固。

 

“公开成本”的要求,每每上升到消费者“知情权”的高度,冠冕堂皇。然而奇怪,国内的消费者,在实践中似乎执行着“双重标准”,对国内外企业态度并不一致。苹果系列手机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品牌的价格;同样一个包,那些欧美奢侈品品牌的价格,非一般品牌所能望其项背,但似乎从来听闻过没有要求这些企业“公开成本”的声音。这且按下不表。单说这“公开成本”,果真能够“不合理价格”么?回答是,渺茫的很。 “公开成本”的呼吁,很少能够得到企业的正面回应。无他,成本一向是企业心中的“小秘密”,讳莫如深,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不希望消费者知道。同样的道理,消费者也会严守“心理价位”,不会将自己真实的出价意愿告知企业。倘若说公开成本是消费者知情权,那么企业也同样可以说,公开消费者的最高心理价位也是也企业的知情权。退一步,即便企业公开所谓的成本,隔行如隔山,作为消费者的你,如何知道其公布的成本是真是假,水分几何?那所谓的“公开成本”意义又何在?

 

然而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公开成本”论者的根本错误,是将价格的决定系于成本。但问题是,一样物品的价格,决定于市场,决定于供求关系。成本只是一个影响供给的因素,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不能因此而决定价格。一个企业,无论其成本多低,只要市场能够接受,其总希望价格越高越妙,应收尽收能收则收不会手软。反之,无论其成本多高,其价格不能逾越市场所能接受的水平,倘若血本无归只能关门大吉。对消费者而言同样如此。街头有人卖水,一元一瓶。一个口渴得嗓子冒烟之人,在内心里,他愿意出一百元买一瓶水。但他不会告诉那个卖水之人他愿意出价一百,他会按照一元的市场价来支付买水之钱。对他而言,两者相差形成的消费者剩余多多益善。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供应者与消费者在价格问题上吵吵闹闹正常不过。即使在街头的水果摊上,菜场的蔬菜、水产、肉类摊位上,“你这太贵了”,“不贵,你打听打听,我这里是最便宜”的斗嘴之声也是不绝于耳。这样看,在类似高铁票价这样的事情上口水飞溅,也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

 

实际上,京广高铁票价是高是低,看一个指标已经足够,那就是上座率。倘若车厢空空荡荡,则票价显然偏高了,倘若人满为患,则票价无疑偏低了。公开的报道看,开通以来的上座率超过预期,显示着其定价并不离谱。尤其是在京广高铁开通的同时,原京广线仍保留183对列车的前提下。可以预见,随着春运的到来,其上座率必将进一步上升。

 

问题是,此时正是铁路客运的旺季,京广高铁当下的票价对应着的上座率,显示着这一票价体系与需求迅速上升后旺季市场价格相符。那么,当淡季来临,上座率就会下降,当下的票价水平因此而偏高,票价显然需要加以调整。但从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铁线路来看,“铁老大”的架子太大,一直放不下身段。是的,国内高铁票价的真正问题,不是某一具体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其“一条道走到黑”的定价思路,是其僵化而不容易调整的定价机制。

 

看看其竞争对手航空公司的表现罢。单从票面上看,机票价格也很贵,但实际成交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上下起伏,旺季和淡季,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向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种各样的折扣。为了提升上座率,还时常“超卖”机票。其价格体系之灵活,令人叹为观止。反观铁路,票价一旦定下来,便动弹不得。虽然不止一次地听到“将会根据市场反应做出相应调整”的表态,但在实践中,这句话几乎从来没有兑现过。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价格一直是那个价格,任凭车厢空空荡荡,依然故我,孤傲的很。

 

为什么两者的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航空公司众多存在竞争,而铁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垄断的缘故么?并不然的。因为一方面垄断者也要争取局限下的利益最大化,而降价争取旅客显然胜于空车行驶的利益;另一方面竞争也不限于同行之间,替代品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航空公司之间有竞争,与高铁也有竞争。事实上,京广高铁开通之际,沿线城市之间的中短途航线的票价迅速下降,折扣甚至低至1折。没有疑问,高铁也面临着民航以及公路客运的竞争,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竞争,民航以及公路客运会迅速作出调整,而高铁即便上座率低得可怜乃至车厢内空无一人,却无动于衷置若罔闻?

 

回答其实也容易。其中的关键,从管理学上说,是“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同,从经济学上说,则是合约结构不同。铁道部的体制,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典型的“国有国营”,每一层面的主事者的权利和责任界定不清,高铁上座率是高是低,运营是盈利还是亏损“关我鸟事”。满员也罢,空车也罢,既然无关于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何苦为了争取客源推出不同的折扣进行促销,以及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周末票、月票?多麻烦呀,自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上。但民航的航空公司以及公路的客运企业不同,其产权界定清楚,每一层面权利和责任明确,上座率的高低直接与其利益挂钩,其为了尽量争取客源而使出“浑身解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13/1/1  元旦试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