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说
华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昧平生,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别人

(2010-08-28 10:33:50)
标签:

陌生人

制度安排

经济人

美德

财经

分类: 往事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别人

 

华说

 

“出门在外,路在嘴上。”这是句老话,也是一句大白话。不过在区区在下看来,称得上是至理,远比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更有道理,更具有作为“人生指南”之价值。前几天有事外出,临近目的地的时候,却发现附近地形复杂,歧路多多,一时让人“找不到北”。彷徨之际,见路边的一个报刊亭里,端坐着一位大妈,貌甚和善,于是上前询问请求指点迷津。大妈很热情,连说带比划地向我指出了一条明路。依言而行,果然。在回来的路上,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与那位大妈素昧平生,何以我会相信她的话?或者说,大妈与我素昧平生,何以她会将真实的信息告诉我?

 

没有疑问。像区区在下一样,迷途之际向路人打听方向的人们“不知凡几”。而与陌生人打交道的际遇亦远非限于问路一途。譬如说,而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满眼尽是陌生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广泛流传的经典话语,极其生动地指出了网络上的信息虚实难辩。但即便如此,根据网络上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的大不乏人。从公开的报道和自身的观察来看,众多的80后、90后年轻人进行消费的时候,往往会参考网络上的信息。在这其中,最为大家所推崇的信息是“网友评论”。哪儿好吃,哪儿好玩,哪种数码产品性价比高,哪条旅游路线更经济实惠?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网友说什么好,那就买什么”,几乎成为一种消费模式了,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提供相应服务的相关网站。

 

问题是,这些陌生的“网友”的评论真的可靠么?近来不断被媒体曝光的网站“竞价排名”现象,明白地显示着这种所谓的“网友评论”并不靠谱,因为它不是网友真实感受,而是商家操纵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商家掏钱,相关网站就会将其排名靠前,同时还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雇佣枪手为商家写好评以及删除不利评论之类。不同的推广手法有不同的收费安排,已然形成一整套的价格体系。内中情形五花八门,非外行所能一一知悉。但总而言之,诸如此类所谓的“网友评论”是“制造”出来的,信不得。

 

网站和商家的这种做法,并不难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人都是“经济人”,是自私自利的,总是在尽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经济学认为,每一个经济参与者积极追求自己的利益,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却能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利益。这是亚当·斯密的伟大发现。这里强调的是自私对社会有利的一面,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是自私也有对社会有害的一面。网站“竞价排名”就是其中一例。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商家和网站通过隐瞒、欺骗,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了众多的消费者的利益。从社会层面看,如果信息真实可靠,市场通过“优胜劣汰”,将不好的产品和服务驱逐出市场,更能促进整体的社会利益。但因为隐瞒、欺骗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作出“逆向选择”,造成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受损。显然,传统经济学过于强调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

 

以上是横生枝节,回到本文的主题。即便网络上那些“网友评论”真是网友所写,而非人为制造的。何以就一定值得信任?那些评论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是无聊中的即兴涂鸦?还是莫名的情绪发泄?从逻辑上说,他完全有可能像商家一样造假,因为他没有义务必须说真话。然则何以在现实中这些信息会受到那么多的人追捧,可谓“信之者众”,并作为自己的消费指南?于是乎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一般而言,我们会倾向于相信陌生人(路边的大妈、网络上的网友以及其他所不认识的人)所说的话?有果必有因。以愚观之,我们的这种判断和选择并不是偶然的,而且是理性的。

 

当一个人在路口徘徊的时候,或者在茫茫的网络世界搜索信息的时候,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他对他想要了解的物品缺乏足够有效的信息。这个信息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他对下一步行动作出决策。譬如说,当区区在下在路口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意味着我对相关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信息一无所知。这个时候向一个路人询问,得到的答案显然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准确的,一种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最起码,我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50%的概率是对的,是我所需要的。这比先前的零信息要强,强很多。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人们,其状况如出一辙。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阅历加以选择,使得到的信息更接近于真实。在问路的时候,我宁愿走上几步求教于慈眉善目的大妈,而不向就在身边的那位尖嘴猴腮的仁兄发问。这虽然未免有些“以貌取人”的势利,却也是经验的结果。而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时候,消费者大抵也会通过不同的网站以及不同的“网友评论”的比对、分析,选择相对较为可信的讯息。此其一。

 

站在陌生人的立场而言,其说谎和欺骗意图的上升和下降,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倘若说谎和欺骗能够增加自身的利益,显而易见,他“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会犹豫。此所以现实中“坑蒙拐骗”现象屡见不鲜且屡禁不绝也。但倘若“事不关己”,大可“高高挂起”,犯不上“装得像真的一样”地进行说谎和欺骗。权衡成本和收益,说谎和欺骗是“不值当的”。“损人不利己”这样的豪举,大抵只是一小撮好事之徒——恶作剧者的癖好罢了。此其二。

 

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愚以为,是社会提供了一系列多层面的制度安排,为我们相信别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涉及到教育、道德、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人所共知,从古至今,无论中外,“诚实”都是一种美德。为了传承和弘扬这种美德,人类想尽了各种办法。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诚实要从娃娃抓起。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被灌输“做人要诚实”;风俗道德更是不遗余力,撒谎和欺骗行为一律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法规方面呢,则对失信与欺诈者施以强制的惩罚……等等。虽然这一系列多层面的制度安排是一笔庞大得难以想象的成本。但显然,人类支付这样的成本是“必须的”,未来还将持续不断地支付下去。无他,因为由此带来的“相信别人”的局面,将大大地降低社会的交易费用,极大地提升人类的整体利益。否则,如果人人都认为“世界上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自己”,则人类社会将寸步难行坐以待毙。因此,窃以为,在“相信别人”的诸因素中,此为最有力者。此其三。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人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是先哲老子的理想,美好然而虚幻,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生活于当下的人们,特别是在城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与陌生人相遇、接触、交往。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现实生活中,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固然“很傻很天真”,但所谓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及“他人即地狱”又何尝不是一种虚妄!真实的状态,正在于两者之间。而且从整体上说,正如上述所分析的那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可以相信别人陌生人的。这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或许,这也是人类社会“邪不胜正”的又一表现罢。

 

 

2010-8-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