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上传统文化备课

(2014-10-20 09:05:00)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学设计

1、硕鼠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

 

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2、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 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 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 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 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 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4、塞翁失马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展示课件二,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ǔ)曰                父(fù)子相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堕而折(shé)其髀           损兵折(shé )将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后羿射日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射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

 

  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

 

    (1)后羿为什么射日?

 

    (2)后羿怎样射日?

 

    (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大家一齐读一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

 

   1、指导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2、导读第2自然段。

 

   3、齐读第2自然段。

 

   4、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6、教师谈话:孩子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

 

     你的心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

 

   7、教师小结: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体会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景。

 

   4、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二、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

 

   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

 

   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

 

  三、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

 

   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拓展延伸,讲故事

 

   1、教师小结: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什么神话故事了吗?

 

   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

 

   3、教师小结。

 

  五、指导书写

 

   1、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