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话匣子:小成本也会有大回报——探究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火爆原因

(2013-01-10 16:35:36)
标签:

人再囧途之泰囧

徐峥

王宝强

黄渤

娱乐

http://s6/mw690/4b06efffgd1d250ea3675&690

 

http://s3/mw690/4b06efff2aa0d08244632&690在年底大片决斗贺岁档的序幕正式拉开之前,一众爆米花小片就已经开始为银幕预热,而其中由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人打破旅行美好惯例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没有明星云集的演员阵容,没有大手笔的制作投入经费,但是这些喜剧热片却都在剧情上不约而同地主打出“反常理行之”的“逆规则”牌路,总票房更是已经突破11亿大关。

 

《泰囧》真是一个神话,对于动辄过亿的国产大片来说,《泰囧》获得如此高的收益,着实令电影圈内圈外乍舌。有人分析说,《人再囧途之泰囧》何以横扫名导大腕云集、投资过亿的大片?一是它不装高尚,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创作;二是它尊重观众,不绑架观众做营销;三是它不阴暗,不试图给你的内心世界雕梁画栋。

 

客观地说,《泰囧》没有深刻的主题,也没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泰囧》是一部纯娱乐片,而且也算不上绝对好的喜剧片。《泰囧》之所以能创造票房奇迹,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观众从众的心理非常严重。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中国人爱成人之美,一听说可能单日票房过亿,都想去当奇迹的缔造者,中国人从众心理强,“别人都看过,我不能不去看”。再加上副实或不副实的评论满天飞,你会觉得你不去贡献票房就OUT了,就对不起导演和演员似的。于是,大家推波助澜,《泰囧》的票房就神奇的涨上去了。

 

一提起泰国,首先让人想到的必然就是美景和美食,泰国游也在越来越多人的印象里成为了甜蜜游的代名词,而当徐峥、王宝强、黄渤这三人来到这里,三个男人一台囧戏就上演了。继徐峥和王宝强狭路相逢在春运回家的《人在囧途》之后,此次这对组合又把“衰运”延续到了泰国,而黄渤的加入则是把这对“囧人组合”升级为了“囧死人组合”,好在此次的囧途,建立在充分引爆的笑点之上,喜从故事来,不刻意,不回避。

 

作为一部小成本喜剧片,《泰囧》瞬间便“热”起来,并且赢得非常好的口碑,可喜可贺。《泰囧》相对于其它国产喜剧片来说,也以笑声不断取胜。正如有媒体所言,整部影片的笑点十分密集,基本上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看完全片,几乎可以笑上100次。真正的喜剧片,就该如此让观众不停地笑,尽兴地笑。

 

《泰囧》这部影片,不仅笑点多,笑料足,而且很有新意和深度。一般影片的笑点,是靠情节设置或肢体动作铺垫出来的,而该片的很多笑点,完全是靠演员的对话营造出来的,这一点尤为可贵。电影终究是语言艺术,喜剧片更要靠精彩的对白来征服观众,而不能简单用“挠痒痒”的方式让人被动地笑,机械地笑。像该片这样,观众笑起来才更发自内心,笑过后才更有所回味。

 

有人称《泰囧》其实又是一部笑中有泪的影片,我认为很有道理。就在影片快过半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又一部逗观众一乐的喜剧片而已。谁知看到后面,剧情竟然急转直下,让人在欢笑的同时,还产生了感慨。《人再囧途之泰囧》是还原了小人物的生活喜剧,这几乎是国产喜剧最驾轻就熟的表现套路,而且《泰囧》的喜剧底子则更为扎,结合演员自身和场景的喜剧演绎,使得《泰囧》在年末的电影银幕表现十分抢眼。

 

黄渤的角色在片中具有浓烈的色彩感,他也是助推“衰运”的原动力,在三人的对手戏中,他的任务就是不停的给徐峥和王宝强施力、制造矛盾和困难,使得他俩走上“没有最悲催,只有更悲催”的苍茫之路。《泰囧》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于常规套路的颠覆,更在于对时下商业喜剧元素的合理运用和杂糅,它既有着冯小刚《非诚勿扰》中景色风光片的精髓,又有着宁浩《疯狂的石头》的无厘头喜剧色彩,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的融合都是不着痕迹的。在影片的结尾,范冰冰的出现成为了一大亮点,从这里可以看到徐峥的聪明,他很清楚的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样的彩蛋,此举对于电影商业化的升级和巩固范冰冰的女神形象,可谓双赢。

 

和一般喜剧片不同的还有,《泰囧》中的笑点都是以系列形式出现的,而不是散落的,仙人球系列,人妖系列,葱油饼系列,范冰冰系列,老婆系列,难得的是,这些笑点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元素,他们同时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喜剧之中也混杂着亲情的感人和对生活的反思,这也使得原本单薄的喜剧片有了深度和厚度。王宝强和“心里的范冰冰度蜜月日记”使得徐峥感悟到要珍惜身边人,亲情元素的加入,更是让这部电影有了没法儿不成为贺岁档首匹黑马的理由。

 

网络上《泰囧》的口碑不错,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另外一种原因是,在经历了《1942》、《王的盛宴》等一系列大片沉重的震撼教育后,人们急需一种方式令自己快乐起来,需要有人把欢乐送还给观众《泰囧》的成功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触底反弹,是天时地利的产物。

 

当然,《泰囧》的成功不是无缘由的,至少有两点经验是必须应该总结的,一是中国需要娱乐片。电影除了给人娱乐外,还应有一定的意义,毕竟电影是文化载体,岂能没有“文化”含量?《泰囧》的成功,却说明纯娱乐片也是大有市场的。但最好是拍摄有一定意义又好看的娱乐片,叫好又叫座最好。二是大片要让观众看出“大”来,大制作未必就是大片。称作大片的电影,除了大主题外,更该有的是让观众感到大大的好看。遗憾的是,“中国式大片”除了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外,再也看不出其他的“大”来。

 

《泰囧》的票房奇迹,再次证明电影好坏与是否为大制作无关。好莱坞有大制作高票房的典范,中国有小投资高回报的典范。近年来,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收获颇丰,相反一些动辄过亿的大制作电影却让投资人血本尽失。《泰囧》的完胜让电影圈出现了新动向,一是投资者开始转向中小成本电影,二是电影人开始把精力从明星阵容转移到题材类型和制作质量上来。

 

看《泰囧》人们笑了。不要笑,现在看国产喜剧电影笑不出来的大有人在。或许,这关系到观众笑点的高低,但更关乎一部作品的喜剧品质。《泰囧》模仿了两年前那部《人在囧途》,只不过那次徐峥只是一名演员,而非像这次自编自导自演。在整个故事的讲述模式和情节安排上,《泰囧》与《人在囧途》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讲一位身份还算不错的男士在途中遇到一位“特二青年”,因此发生的阴差阳错和最终的生活感悟。这次,《泰囧》并没有跟上次一样把“春运”“讨薪”等闹心的话题融入到电影,甚至干脆离开国内,把故事设定在泰国,试图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从电影中挖掘更多的意义,在笑过哭过背后总是要发现更多。大片如此,即使是观看喜剧片时,我们也试图等待着结尾处的走高煽情,拉高整部电影的格调。很多人评价《泰囧》“好笑归好笑,笑完了什么都没有”,这点倒是肯定的,《泰囧》的娱乐意义绝对的大过了它的思想性。只是这也未尝不可,在年关将至的时候观看这么一场好笑的电影也恰如其分的,如同人们不仅是疲于奔命还要享受生活一般,有时观众需要的也并不只生动的思想课,而是单纯快乐的娱乐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