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礼空王的精神
——也谈自礼空王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和小鑫的博客都叫自礼空王,其实这是将来我们想出的一本书的名字。关于出书这件事还是遥遥无期的,还要看机缘。但是,在这里我觉得还是要谈谈我对“自礼空王”的理解。
前几天,小鑫写了一篇名为《迟来的“自礼空王”开宗明义》的文章,并要求我也写一篇回应此文,既然盛情难却,我也只好不吝文墨了。
自礼空王的滥觞,是吴敬梓《儒林外史》最后的一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
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倘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在这首词里,自礼空王所承载的意义无疑就是一个字:“隐”,因此,根据自礼空王的原意,我这篇文章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然而,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正在于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简单的四个字。如果说吴敬梓的“自礼空王”表达的出世的态度,那么我同样也可以用一种“入世”的心境来对它进行再定义。
其实我上面的这句话就颇有“自礼空王”的意味。自礼空王带有很浓厚的古代的韵味,在古代,“礼”“王”几乎是缺一不可的,而”自“”空“又是很反叛的两个
字。时代发展到现在,过去的”礼“”王“都已不存在了。可是,难道就没有新的”礼“,新的”王“产生吗?从现代的角度考虑,我给出的是以下的解释:从字面
上来看,“自”所指的就是一个个体,自己;“礼”,可以理解为法则,礼仪;“空”,我认为是以...为无;“王”,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古板而不变的教
条。把他们拆分开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是,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是,那就是一种力量。
“自礼”我认为可以解释为“礼自”,即“以自为礼”。可能会有疑问,人人“自礼”,以自己为法则,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么?这也许一种理解,但在我看来是一
种误解。弗洛依德把人划分为三个我,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那么这个“自”应该属于那个“我”呢?应该是“自我”,
一种理智下的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的个人,由于受到超我的制约,就不可能去“以自己为法则”行事,因为他知道那将是危险的自我毁灭的行动。破除了误解
后,该怎么解释“自礼”呢?我认为,所谓“自礼”,是一种对自己选定的原则的坚持。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在对利益的追逐中,有多少人放弃了他们所选定的原
则,距离高尚越来越远。什么是高尚?能坚持本真的人最高尚。无论是现实的打击还是各种所谓成功学课本的教导,都让无数的人开始对这种高尚嗤之以鼻,同时,
又有多少人在感叹迷失了自我。这是一对矛盾,这是一个讽刺,这是一种异化,人的心灵要求着“自礼”,而现实却要求人背离“自礼”。我希望着自己在多年后还
能“自礼”,或许找到一条拆解矛盾、推倒讽刺、还原异化的路。现在所做的无疑就是“外园内方”,外变通而内自礼。但这也只能是一时之计,变总有穷时,当如
何自礼?我还需要思考。
至于“空王”,即“以王为空”,把权威看成无。可能会有疑问,把权威看成无,蔑视权威,那岂不狂妄到家了?实则不然,我理解的“空王”的精神,并不是打倒
一切权威,而是不迷信,不轻信,坚持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这看似简单,但是的确很难做到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几乎无法计数,这就难
免鱼龙混杂。现在的专家实在太多,而我们似乎也成了专家们支使的对象。比如,今天专家说喝牛奶对健康不利,我们就开始对牛奶充满戒心,明天专家说喝牛奶是
好的,那个专家误导大家,于是大家与如何如何。再比如今天专家说Vista系统不好,于是大家纷纷去说Vista如何如何,明天专家说Linux好,于是
大家就有纷纷去对Linux如何如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让自己把握自己的头脑,这简直已经成了一个问题。我说,要把握自己的头脑,就要有“空王”
的精神。牛奶究竟好不好,自己去查一查、想一想,自然明了;Vista怎么不好,Linux怎么好,自己去试一试、用一用,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
“空王”绝不是否定一切权威,而是倡导一种客观观察,主观思考,冲破教条,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的精神。“空王”所要做的是把人把自己变成智慧的生物而不是
机械的信息接收处理器。
综合起来看,何为“自礼空王”的精神?这就是一种坚持自我,激发智慧的精神,是一种创造心灵净土的精神,是一种发动思想永动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我将用一生去追求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自礼空王”以远远不同于吴敬梓先生的“自礼空王”,这究竟是一种发展还是一种倒退,我不知道。我们也许都想归隐,但却很难“出世”。身处这个社会却在呼唤“自礼空王”,可怜的是整个社会还是我们自己?
不管怎么样,我想至此搁笔了,有些思想氤氲了太久,还是要一吐为快。小鑫在文章中谈了不少关于中国人的知音情洁,写完后感觉自己很悲,我曾答应他要写一篇
积极的文章,但是情之所致,其中的某些段落还是有些悲凉。不过不管怎样,当《自礼空王》出版的时候,这将是两篇伟大的序言。
PS:附上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创始人,现任CEO)的一段话。乔布斯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人,也是一位我很尊敬的人,看到他的话,也许会帮做我们体味“自礼空王”
Your time is limited,so don't waste it
leaving esle's life,Don't be trapped by dogma--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And most
important,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
小鑫的文章
迟来的“自礼空王”开宗明义
——兼论中国人的知音情结
按照自礼空王的精神,这篇文章是不应该产生的。然而我还是决定写,是因为我和老孙的博客都叫自礼空王,就有很多人不明白“自礼空王”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想,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兴许我们就不用自礼空王了,或者,至少也多个自礼空王beta3。这也再次证明,我其实就是个不甘寂寞的大俗人。
“自礼空王”是吴敬梓先生大作《儒林外史》的最后四个字。《儒林外史》的最后是这样一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
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倘徉。
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
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
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
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
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看过这首词,大家应该知道自礼空王大概是个什么意思了。我再不厌其烦地给个拙劣的解释:“自”,有自己,独自的意思。“礼”,动词,礼事、以礼对待,有词
曰“礼佛”,在这里可意译为崇拜、信仰。“空”,空灵飘渺的意思,指不是具体的存在。“王”,不是某个皇帝或老大,应指有修养的圣人,有词曰“内圣外
王”,在这里可以意译为精神寄托、价值信仰。所以“自礼空王”就是独自信仰自己高远的信仰。
然而古汉博大精深,这四个字凑到一块传出的信息,远不止一句“独自信仰自己高远的信仰”。古汉最擅长的就是“意境”,曰“得意忘言”、“得境忘象”。看见
蒲公英,那不是蒲公英,那是毕业要走了;看见向日葵,那不是向日葵,那是新生来了……这四个字,有种陶渊明同志的意境,尤其是放到整首词再到整本书一看,
很有超凡脱俗、林中高士的感觉。但超凡脱俗这件事实际操作起来远不是想象中好办,至少有两个大问题:吃饭的问题和孤独的问题。吃饭的问题虽然很大,但还是
显而易见的。陶渊明同志就要自己种豆子,还种得“草盛豆苗稀”。但现在要说不是吃饭的问题,是孤独的问题。
自礼空王,看起来很潇洒,实际上很艰难很悲哀。讲孤独就扯到中国古老的知音情结问题了。知音情结我以前并不很注意,后来听一个高手说了,才有时想想。从伯
牙子期弄出“知音”这个事后,似乎稍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有了很深的知音情结。后世文人,也逮着这个词不放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知音少,弦断
有谁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背不出了,还有很多)一般看来,知音很难找,尤其是以前交通通讯不发
达,不像现在追星这么方便,因此还产生了一个奇怪的词:“神交”。见了某人的文章觉得很好,但是见不到人,也不能发短信聊qq博
客留言,只好“神交”一下了。注意这个神交不一定是因为隔的远,也可能是那人已经死了或者还没出生。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文”,至于怀念古人的,那更是多如牛毛。很多优秀的诗词曲赋文,就是没知音弄出来的悲剧美。知音太珍贵了,所以有一两个就很满足了。想想看,两个人秉烛夜
话、促膝长谈,多好的事!
但即使大家很节省,有一两个就满足了,知音还是太少。到现在交通通讯这么发达了,还是供不应求。那些没有知音的人怎么办?那就自礼空王吧,找看不见的人,找古人,找空王神交一下。所以,“自礼空王”说
白了,就是没知音的人找的自我安慰,骗骗自己。这个大骗局在中国已经传了好几千年,而且骗法很高明,学的人很多,效果也很好,以致我也几乎信了——几乎被
自己骗了(现在还是自己骗自己,但知道是在自己骗自己)。但我还是回过神来,因为,大概没有人真的愿意不被人理解,即使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他还希望有少数
人(一两个而已)能理解,待到一个人也没有,便只能“自礼空王”、“神交”了。而这一切的困境,只是来自心中的那一个“空王”——别人不能理解,但我不能
放弃。“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便是古往今来所有有点思想的人悲哀和壮烈。
http://zhanshengxinmo.blog.sohu.com/48172083.html
更多http://zhanshengxinmo.blog.sohu.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