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犹大还是耶稣,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2012-01-04 19:09:39)
标签:
杂谈哲理故事为人处事 |
分类: 我的2012 |
经常在博客里看到一些比较激烈的言论,并不是说不好,至少在我看来有些偏颇之意。也许,是对我们生活的圈子过于关注,心里总是有一些希望,一些美好的希望,但与现实中的一些事物经常发生碰撞、产生落差,于是便有了矛盾。这便是俗话说的“不平则鸣”吧?我相信能够“鸣”,便是有心之人。许多时候,我们身边有太多的麻木不仁,愤青吗?与事无补,真正的责任并不是仅仅“鸣”一下而已。人总是在不断寻梦的,梦实现了也好,破灭了也罢,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不论是怎样的感受,我们都要经常地放下才能去寻找下一个梦,或许自己的良心才能看到这一幕,那么天就一定也会看得见。不过,一个人的感受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或者特定的环境里会是那样的一种,试问:如果换了时间或者环境,再或者角度,又会是怎样的?许多时候,结果可能完全大相径庭。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历时七年绘制了佳作《最后的晚餐》,画中的耶稣和12个门徒的形象均来自现实中的人。达·芬奇创作这幅作品时,曾仔细观察过无数的年轻人,他想寻找一种神圣的、能表现耶稣品格的面孔。费力搜寻了几个星期之后,一个19岁的年轻人被选定为耶稣画像的模特。历时六个月,达·芬奇创造出这幅名画的主角。在以后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达·芬奇继续努力地寻找适合11位门徒的模特并完成了画像,最后在这幅画的中间留下了犹大的位置。达·芬奇想要寻找一张贪婪、奸诈、伪善、无情的面孔,一张能描绘出出卖朋友特征的面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能体现犹大特征的模特确实很难,费尽了周折,终于有人给达·芬奇提供了一个因犯谋杀罪而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赶到关押犯人的罗马监狱,达·芬奇看到了一个皮肤黝黑的人,肮脏蓬乱的长发懒散地遮在脸上,阴郁的面孔透着一股邪恶的、堕落的神情。达·芬奇终于找到了他想要的能表现犹大特征的人。经过罗马国王的特许,这个死刑犯被押送到米兰,每天在指定的时间坐在达·芬奇面前。几个月后,达·芬奇终于画完最后一笔,他对卫兵说:“我画完了,你可以把这个囚犯带走了。”就在这时,死刑犯突然摆脱了卫兵的控制冲向达·芬奇,他哭着喊到:“噢,达·芬奇,你看看我,你认不出我是谁吗?”达·芬奇仔细端详着死刑犯,然后对这个凝视了几个月的面孔说:“不,在士兵把你从罗马土牢里带出来之前,我从未见过你。”听了达·芬奇的话,死刑犯抬头望着天空叹道:“噢,上帝,我真的那么堕落吗?”然后他转向画像哭泣:“达·芬奇,你再看看我,我就是七年前给你做耶稣画像模特的那个人啊。”真是让人在惊讶的同时,不禁感慨:是耶稣还是犹大,不是别人决定的,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我一向认为,激烈的言辞只不过是情绪的一种发泻方式,于人于己带来的只是消极,无任何益处。感慨的方式很多,但目的只一个,就是希望一切会变好。那为什么不用易于接受和改进的方式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呢?愉悦一些,对人也对己,也许才能让自己不断向上、让大家都快乐吧。
只要用心了,一切都会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