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寺、庙、祠、观、庵的特征和区别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典COPY |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大川遍及各地,各种寺、庙、词、庵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奔波了半辈子,周游了一些著名的山川,也见世了许多的楼台亭阁,但对一些寺、庙、词、观、庵等古建筑的风格、特征和区别不甚了解,道不出个究竟,感到非常遗憾。有幸学习了相关的资料,才豁然开朗、得知其法,现一一为博友们列出:
1、寺。《说文》云:寺“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侍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西汉建“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相传东汉明皇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从此,“寺”成为僧人住所的通称。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如:河南嵩山著名的“少林寺”,就是典型的代表。
3、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堂抬高家族门弟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因此,祠堂日渐增多。
寺、庙、祠、观、庵在建筑风格上没有严格区分,但本质特征和寓意却千奇百怪、差之千里,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对号入座,以免出现差错被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