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原创六尺巷的故事谦让安徽桐城“文都”大学士张英包容与 |
分类: 成长教育 |
安徽桐城,号称“文都”,是清代“桐城派”文学的发源地,历来以“文以载道”为主旨。据《桐城县志》记载,在桐城县里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两米的小巷,名曰“六尺巷”。
说起这“六尺巷”,还有一个典故呢--
康熙四十年,这里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当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张英的家人飞书京城,希望张英出面“摆平”此事。张英得知情况后,不仅没有按照家人的意思去做,反而回馈给老家人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见这首诗,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张英,是清代的名臣,桐城人,号称张文端公,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官不可谓不高,贵不可谓不显,但张公并没有以要压人、以势欺人,而是规劝家人退让,以至成就了千古的美谈佳话。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美德,劝戒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尤其是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能够提倡并弘扬这种美德,应该是更为必要的。
在历史的长河里,大浪陶沙、岁月无情,权力带来所有的辉煌都会过去,金钱带来的所有荣耀也都会烟消云散,但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那些积极的、美好的东西将成为永恒,成为后世之人代代传承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小小的“六尺巷”,正是这种源动力的永恒传承之一。
善待别人 方便自己 当修养外溢时 做快乐孩子心情的父母
总有一种东西会触动孩子的心灵 要让孩子通过金钱学着体会些什么
让你和孩子心有灵犀的小方法 孩子,你并不是单纯地在COPY我们的童年
前一篇:[原创]要给,就给一辈子的幸福
后一篇:[原创]人生是不用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