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2006-12-27 08:06:42)
分类: 健康与饮食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乡”的辽宁抚顺新宾县,有中华满族风情园中全国唯一的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博物馆、满族老街、满族农庄和满族美食,会让您亲身感受到风情万种的满族民俗,深刻了解满族的文化和历史。

满族民间饮食: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獐、狍、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感情。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日常糕点:满族人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满族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据说云南特产食品火腿月饼和“萨其玛”,就是由满族人开办的全番楼首先生产的。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日常饮食: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养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晌午吃用黄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多用小米、高粱、玉米。副食有各种蔬菜。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通常叫饽饽,便于携带且禁饿,至今仍是满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八旗兵打仗,用它做军粮。它因季节不同做法有别,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

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吃的是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粉条。吃饭时,把做好的菜连锅端上,将饭桌中间可自动开合的圆板拿下,锅坐在桌上,桌下放火盆,对准锅底加热。火苗徐徐升起,菜锅嘟嘟作响,众人盘膝围坐,从锅中直接夹菜,面前放一酱碟用来调味。

满族的婚嫁习俗:
婚姻的选择上,满族先民“不计其品位之高下”、“一时之贫富”。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渐讲究门当户对,以免“以高就下,人多耻之”。满族人在嫁娶年龄上,过去多在十七岁以上,方能嫁娶。谱书中记载“宜确准婚律,不得过早”。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满族的服饰:旗袍,也叫大衫、长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满族男女皆喜穿。清初,无领,箭袖,大襟右衽,系钮扣,四开衩,衣长过膝。入关后,渐受汉族服饰影响,居常旗袍由四平衩改为左右两开衩或不开衩。马蹄袖改为平袖,箭袖袍成为一种礼服,惟官服袍仍不开衩,马蹄袖式外加披户或卷领,春秋冬季于袍外加穿马褂或马甲。

 

满族的丧葬:满族的先民采用树葬、风葬、鸟葬、兽葬、水葬等,都是把死者尸体简单处理就算完结。但是后来,由于受萨满教的影响,再加之小乘佛教的传入和汉族封建礼教的盛行,殡仪开始复杂起来。在明代,女真人为死者戴孝,把头发编成辫子,辫梢上系两个小铃铛,这就是对亡人的哀思。传说罕王当年将他祖先的火匣子放在榆树上,结果这“神榆”将匣夹住,占了“龙穴”,后在此建立了陵寝,实际上这就是“树葬”风俗的来源。满族人入关成为清朝的统治阶级后,满族的丧葬也日渐复杂起来。

 

满族的发式:满族男发较单一,女发式样繁多,富有民族的独特风采。

  男人发式:在金代满族先人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至清代,满族男人发式未变,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充。

妇女发式:满族妇女发式繁多,风采宜人。“两把头”发式,清代及民国时期满族成年妇女流行“两把头”发式,亦称“旗头”,又叫“把头儿”或“一字头”。女孩出嫁方可梳此头式。把全发束于颅顶,用线绳束起,分成两缕,缠成两把,在头顶梳成一个横式发髻,用一个扁方大簪子横插于发髻之中,再将脑后余发梳成燕尾形。
  男女儿童发式:儿童发工一般随着年龄大小而改变,其发式多种。
 满族人的衣食住行满族人的衣食住行 

新宾满族秧歌:新宾地区的称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广为普及。很久前,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舞毕而歌,歌毕再舞,达旦而已。”此种娱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队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超百人,参与者多,观看者众。在农村每年春节都办秧歌,从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欢迎。流传在新宾地区的地秧歌,源于满舞。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满族同汉族长期杂居,满汉经济、文化互相融合,尤其是民间艺术交流频繁,使满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也具有较浓的汉族色调,但在新宾的广大农村,其满族秧歌的内容、形式与表演技巧仍不失满族善于骑射,勇于征战,勤于生产,俭于生活的基本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