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起源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酥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
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
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关于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
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
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因此,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圣诞老人可以说是圣诞节中最令人欢欣的一部份,正如圣诞礼物、圣诞装饰品及圣诞乐章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圣诞老人不仅举世闻名,同时亦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人物之一。我们只知道他与太太住在北极,每年圣诞前夕他都会与小精灵把雪橇装满礼物,展开马拉松式环球之旅,但世人对他的过去所知甚微。圣诞老人究竟是何许人呢?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其历史可追溯回公元四世纪。据传说,当时在美雅(即现在的土耳其)传道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以乐于助人而知名。他最著名的一次善举是将金块从窗口掷入一没落贵族的家中,暗中资助三名贫苦的姐妹。当然,没有人知道圣尼古拉斯的样子。以前世人心目中的圣诞老人形象可算千奇百怪:高个子、小妖精模样、身穿法衣、披上兽皮,莫衷一是。我们现时熟悉的这个身穿大红袍、和蔼可亲、蓄了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瑞典商业设计师赫顿·新百美于1931年为可口可乐公司所创造。自此以后,圣尼古拉斯的形象便明确起来。新百美并非凭空创造当代圣诞老人。他的模特儿是一位名叫鲁·班迪斯的推销员。这位模特儿满脸皱纹,但样子令人觉得欢欣愉快。他身上所穿的大红袍与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颜色可说相得益彰。新百美的画作极富浪漫、健康的色彩。其笔下的人物、小孩经常笑口常开,令人百看不厌。他塑造的圣诞老人形象最深入民心,此造型不仅超越了画作本身,更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象征。新百美为圣诞老人赋予可亲的性格及历被接受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可口可乐产品的形象内涵。所以伴随着可口可乐公司产品分销到全球,圣诞老人的形象被世界所接受。圣诞老人形象至今仍与可口可乐紧扣在一起,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都会将新百美的作品重印在广告及新包装上欢贺圣诞佳节。
圣诞老人可以说是圣诞节中最令人欢欣的一部份,正如圣诞礼物、圣诞装饰品及圣诞乐章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圣诞老人不仅举世闻名,同时亦是最富神秘色彩的人物之一。我们只知道他与太太住在北极,每年圣诞前夕他都会与小精灵把雪橇装满礼物,展开马拉松式环球之旅,但世人对他的过去所知甚微。圣诞老人究竟是何许人呢?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其历史可追溯回公元四世纪。据传说,当时在美雅(即现在的土耳其)传道的主教圣尼古拉斯,以乐于助人而知名。他最著名的一次善举是将金块从窗口掷入一没落贵族的家中,暗中资助三名贫苦的姐妹。当然,没有人知道圣尼古拉斯的样子。以前世人心目中的圣诞老人形象可算千奇百怪:高个子、小妖精模样、身穿法衣、披上兽皮,莫衷一是。我们现时熟悉的这个身穿大红袍、和蔼可亲、蓄了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形象是瑞典商业设计师赫顿·新百美于1931年为可口可乐公司所创造。自此以后,圣尼古拉斯的形象便明确起来。新百美并非凭空创造当代圣诞老人。他的模特儿是一位名叫鲁·班迪斯的推销员。这位模特儿满脸皱纹,但样子令人觉得欢欣愉快。他身上所穿的大红袍与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颜色可说相得益彰。新百美的画作极富浪漫、健康的色彩。其笔下的人物、小孩经常笑口常开,令人百看不厌。他塑造的圣诞老人形象最深入民心,此造型不仅超越了画作本身,更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象征。新百美为圣诞老人赋予可亲的性格及历被接受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可口可乐产品的形象内涵。所以伴随着可口可乐公司产品分销到全球,圣诞老人的形象被世界所接受。圣诞老人形象至今仍与可口可乐紧扣在一起,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都会将新百美的作品重印在广告及新包装上欢贺圣诞佳节。
圣诞礼物
圣诞卡: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是1843年英国人亨利.高乐爵士提议,由约翰.卡尔葛.荷斯利设计的。卡片上画的是一个贵族家庭,三代人一齐举杯对一位不在场的亲友表示祝贺。当时他印了1000张,没有用完的印刷厂就以每张1先令的价钱卖出。圣诞卡就这样诞生了。
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来自东方的圣人在耶稣降生的候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少年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圣诞小风俗
英国:英国人的圣诞餐以烧猪、火鸡、圣诞布丁、圣诞碎肉饼等再菜式。并在圣诞节的早晨派送礼物。报佳音者逐户唱歌,他们会被主人请进屋内,用茶点招待,或者赠小礼物。
美国:因为美国是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庆祝圣诞的情形也最为复杂,从各国来的移民仍多依照他们祖国的风俗。不过,在圣诞时期,美国人的门外挂着花环以及其它别致的布置则是一样的。
法国:法国人在圣诞前夕会到教会参加子夜弥撒。然后同去亲人家里团聚吃饭。这个集会,讨论家中要事,但遇有家人不和睦的,大家要在此时前嫌冰释,和好如初。
西班牙:西班牙的儿童会放鞋子在门外或窗外接收圣诞礼物。除了美丽女子可收到礼物外﹐牛在那天也能得到很好的待遇。据说在耶稣诞生时,曾有一头牛向他吐气来使到他得到温暖。
圣诞大餐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
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地方,每年圣诞节前后几天必降大雪,白雪皑皑,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圣诞是一种吉祥。在法国,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圣诞标志,因为相传耶稣是诞生在马槽旁的。人们大唱颂赞耶稣的圣诞歌之后,必须开怀畅饮,香槟和白兰地是法国传统的圣诞美酒。芬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罗兰,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红色,紫色圣诞使人心旷神怡。
英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圣诞节喝啤酒,吃烤鹅,他们更喜欢利用圣诞节假日外出旅游。美国人过圣诞节着重家庭布置,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瑞士人在圣诞节前4个星期,就将4支巨型的蜡烛点燃,放在由树枝装饰成的一个环里,每周点1支,当点燃第4支后,圣诞节就到了。丹麦人对不合意的圣诞礼物,可去商店兑换价格相似的其它商品。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之一。十二月底,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正是热不可耐的仲夏时节。因此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到处可以看见光着上身汗水涔涔的小伙子和穿超短群的姑娘,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构成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图景。这种酷暑和严冬景象的强烈对比,恐怕在西方国家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吃饱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
在波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举行,家家户户都要装饰圣诞树,大街小巷都有圣诞树上的装饰品出卖。节日里亲友之间相互祝贺,互赠礼品,表示友好。晚间吃饭时桌布下边要放一些草,以示耶稣的降生。晚饭很丰富,但不能吃肉。夜间十二时后,全家去教堂礼拜。圣诞节期间,一般不到别人家中做客,但主人盛情邀请者例外。?
据保加利亚的历法,圣诞节是灵魂出没、妖邪猖狂的日子。因此,人们要借助火来驱妖镇邪。圣诞节前夜,家家都燃起火堆,一直燃到天亮,不得熄灭,否则会招来横祸。由男人取圣诞木点火进屋并高声念到“圣诞节降临,牛、羊、猪、马长满圈,麦苗出满垅,人人走好运。”在屋里等候的人则齐声回答:“阿门!”
前一篇:[原创]为朋友生日而赋
后一篇:[原创]留在天堂里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