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山散记之一

(2014-07-14 21:33:24)
标签:

马山

桔湾农庄

桃坞

   马山又名马迹山,原本是太湖中的一个岛,面积有30多平方公里,距无锡市中心35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向荒山要粮,向荒滩要粮,成了实践“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最佳选择。无锡山青水秀,自古就是米粮仓,既无荒山,也无荒滩。到哪儿造田呢?目标最终选定马山之间的太湖。

   1969年“围湖造田”工程启动,市革委会组织3000多人,在马山与闾江之间筑起了十多里长的东坝,又在马山与雪堰桥之间筑起了西坝,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围湖造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将四面环水的马山与无锡连在一起,成了现在地图上的马山半岛。

         http://s2/mw690/001nb8mAgy6KcUUOjn3d1&690
   想找一张原来马山的图片做为配图,本以为百度无所不能,哪知搜来搜去却无影无踪。好在前几天清理家中废书时,发现了一本83版的高中地理课本,里面有一幅长江三角洲简图,如获至宝拍了下来(上图)。
         http://s9/mw690/001nb8mAgy6KcUXLnJe88&690

   当年的“围湖造田”不但为无锡增加了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将马山融入了无锡的交通路网。前些日子有幸跟着朋友的车到马山,沿宽阔的环山路转了一圈,目及之处,已无农田。

   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经过十多年的运作,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雏形已初显端倪。巨资修建的环岛公路整洁漂亮,听说路灯采用传统供电和太阳能供电的双重配套模式。公路旁的绿化景观已建成,离公路比较近的村庄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建筑工地,塔吊高耸,一派繁忙。

  马山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借助灵山大佛的名气,正在经历凤凰涅盘般的洗礼。

 

桔湾农庄

   桔湾农庄地处马山西侧湖边,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http://s12/mw690/001nb8mAgy6Kd2WY1Av9b&690

http://s1/mw690/001nb8mAgy6Kd305FEA30&690

http://s15/mw690/001nb8mAgy6Kd3fYBdAce&690

http://s11/mw690/001nb8mAgy6Kd350QK62a&690

http://s4/mw690/001nb8mAgy6Kd381f9Nf3&690

http://s3/mw690/001nb8mAgy6Kd3c6ut4f2&690
   绿荫下的餐厅
http://s8/mw690/001nb8mAgy6Kd3rv1gHa7&690
   别具特色的客房
http://s2/mw690/001nb8mAgy6Kd3ukkqld1&690

http://s11/mw690/001nb8mAgy6Kd3xA9iW8a&690
    房前屋后的果树
http://s13/mw690/001nb8mAgy6Kd3BXHkwfc&690

http://s1/mw690/001nb8mAgy6Kd3FrqMwc0&690
    来这里进行户外运动的年青人
http://s11/mw690/001nb8mAgy6Kd3J2lceea&690
    水上运动项目——划龙舟
http://s12/mw690/001nb8mAgy6Kd3LKfRp8b&690
    下面这张是陆上运动设施

http://s13/mw690/001nb8mAgy6Kd9CmQS8bc&690
   

桃坞寻踪

   从桔湾农庄出来,我们继续前行。因为先生回城前曾在这里生活了七个寒暑,所以此行少不了到他原来的桃坞大队看看。
http://s13/mw690/001nb8mAgy6Kd9HdlLK4c&690
   这些年,城乡的行政机构多次变更,镇变成了街道,居委变成了社区。原来的公社和大队先是变成了乡和村,现在村子拆了,又变成了农庄。当然,这里的农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种庄稼的农庄,而是供游客前来休闲体验的农村庄园。
http://s6/mw690/001nb8mAgy6Kd9KLsHj75&690
   车拍五星级的灵山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

http://s4/mw690/001nb8mAgy6Kdb7W3XZ13&690
   路的尽头是有名的灵山大佛景区,空气质量不好,88米高的金色大佛沐浴在PM2.5中,连轮廓都看不清了。
http://s14/mw690/001nb8mAgy6Kd9WgBEFad&690
   路边废弃的景观不止一处,都是随意开发留下的烂摊子。

   过了灵山景区,就是原来桃坞大队所在地了。改革开放以后,马山与苏南所有地方一样,经历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虽然其间我先生曾来过几次,但日新月异的变化速度犹如川剧变脸,每次都会有同样的感觉——找不到北。
http://s3/mw690/001nb8mAgy6Kda5Z9QK52&690
   这株800多年的银杏树是我们判断桃坞村的参照物。当年它生长在村中央,树荫下是村民的活动中心,如今村子已经荡然无存,老树做为古树名木被保护下来,继续见证着周围的变化。

   树的后面是一大片工地,柱子上的金色包装告诉我们,这里才开工不久。树前面的坡地上已建成一大片高尔夫球场。站在路边就可以看到绿草茵茵的球场,远处是波光粼粼的太湖,就是空气差了些。
http://s6/mw690/001nb8mAgy6Kd9ZXDq505&690
    四十年后再相聚
http://s11/mw690/001nb8mAgy6Kda3S7r42a&690

http://s7/mw690/001nb8mAgy6Kda9xEICf6&690
   有了树做为参照,不费劲就找到了曾经工作过的桃坞学校。

                         http://s3/mw690/001nb8mAgy6KdbucWWK82&690
   当年校园里的小柏树已经长成了高高的大树,现在树旁的房子都是后建的,原先的老房子片瓦未留,只能凭印象回忆教室、宿舍和厨房的位置。记得原来学校还有一口井,走到井所在的位置,同样连痕迹都没找到,外地口音的务工者成了这里的主人。

   正如同学所言,如果为了怀旧做故地游,那么收获的只能是失望。
http://s1/mw690/001nb8mAgy6KdbgrcE8f0&690

http://s13/mw690/001nb8mAgy6KdbnoJbefc&690
   小姑娘撩起第三只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

 

三橿老屋

http://s14/mw690/001nb8mAgy6Kdiy4XiB6d&690
     离开桃坞,我们顺路来到“梅梁小隐”——被称为“三橿老屋”的南宋“名医进士”许叔微的故居。

http://s7/mw690/001nb8mAgy6KdiAU3Y216&690
   对于这处古迹,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

    许叔微,字知可,号白沙,南宋翰林学士。绍兴五年(1135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做官后他力主光复,后见赵勾偏安江南,无意大举,且亲奸害忠,丧权辱国,觉得大势已去,就归隐于檀溪村。后来他被花坞内蓬莱般美好的景色所迷恋,就筑庐而居,诨称小墅,并在屋前植树三株,小墅位于梅梁湖畔,故名“梅梁小隐”,亦称“三橿老屋”。

   梅梁小隐抗战以前,规模较大,有瓦房三十间,悬挂匾额九块,名人字画十九幅,历代祖先肖像二十二幅,古籍古玩器极多。抗战时期,尤其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字、画、肖像荡然无存,匾额几乎全毁,仅存二块。土改时房屋分给农民,已多数拆迁,残存三间,1982年由政府购置重修。
     门前的两株古檀树,已有八百八十余年,枝枝杈杈形似老拳,盘根错节,古色苍然。荫下有泉,名唤鸭脚潭,水质清澈甘洌,终年不绝。屋旁涯边有古柞一棵,干挺枝曲一树苍翠,叶质若革,枝权有刺,鸟类不栖息其上,俗称“乌勿歇”,已饱经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

   现存的梅梁小隐 建筑共一进两院。前院长10米,阔8.5米;后院长13.8米,阔9米,共124.2平方米。前后院植竹木花卉,树绿花红,春色满院仿古门楼上镌有梅梁小隐”砖雕。进入门来,由砖铺甬道步入正厅。大厅共三间,系明清式建筑,室内列置古式桌椅,上悬匾三块。
              http://s11/mw690/001nb8mAgy6KdiEejqiba&690
   如今古树“乌勿歇”被包在藤蔓里,分不出哪片叶子是它的,只看到老树桩。
http://s9/mw690/001nb8mAgy6KdiHi2mYb8&690

http://s4/mw690/001nb8mAgy6KdiKevTB63&690


 

http://s4/mw690/001nb8mAgy6KdjmSAr9b3&690
   大老远来了,很想进去看看,无奈院门紧闭,门前的路上长满了草,瞧这光景,已经有些日子没人来了。
http://s9/mw690/001nb8mAgy6KdiRCCAUa8&690
   我相信等到旅游度假区建成后,来这里休假的人多了,三橿老屋做为马山为数不多的人文景点,该不会像现在这样冷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会
后一篇:马山散记之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