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位于靖江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只有55.6米。因为它是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所以称其为“孤山”。孤山以及山上的孤山寺是当地政府这些年倾心打造的一处旅游景点,门票10元/人。
http://s5/mw690/4b055b90nd2e6dcdbd344&690
据史料记载,靖江孤山最早是长江中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而远在孤山还是茫茫长江中的一座孤岛时,即有名曰“大德”的高僧,来此开荒拓土,降妖伏虎,建寺办道。“孤山诗钞”中收录了元朝朱一冯的《游孤山》,诗云:
翠微百尺涌江头,蹑屐扪萝快此游。
石磴陡悬苔缝合,梵钟遥度鸟声幽。
千帆影外群山拱,万里流中一柱浮。
薄暮月明天似水,坐来凉气侵高楼。
由此可见,孤山在元代就有寺庙,诗中所述供人攀登的“石磴”、寺院的“梵钟”、凉气袭人的“高楼”,都是当时寺庙的写照。
由于多年战乱,到了民国年间,孤山上除了“蹑云坊”外,其余建筑损毁殆尽,当年孤山的盛景,多始于对史料以及诗文的推论。
http://s9/mw690/4b055b90n7b7d7d162c18&690
蹑云坊——唯一的遗迹。
两侧的楹联是“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题额和楹联,是明代万历42年(1614年)靖江知县赵应的手书。
过“蹑云坊”,顺石阶一路向上,出现在眼前的就是近十年重建的新版“孤山寺”。
http://s6/mw690/4b055b90nd2e6e6584975&690
在朱一冯诗文的基础上,设计者们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使重建的孤山寺颇具规模,一重重的大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这一切仿佛在告诉人们,菩萨们也分享到了改革的红利,住上豪宅了。
http://s6/mw690/4b055b90n03d052ff7b75&690
http://s10/mw690/4b055b90nd2eeadcf03e9&690
尽管是双休日,来此一游的人并不多。也许是难得见到拿着相机的人,庙里唯一穿僧服的师傅,硬让我在菩提树前给他拍一张,还关照一定要印成照片给他。记得在海南见过菩提树,不是这个样子,这分明是一株柏树嘛,可师傅一定说是菩提树,不用争,就算出家人心中有“菩提”吧。
http://s9/mw690/4b055b90nd2e703eb9558&690
http://s1/mw690/4b055b90nd2e7081551e0&690
重建的孤山寺占据了整个山顶,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不但殿内供着许多佛像,殿外还有好多风餐露宿的佛像,有些甚至还没上彩。当然,不管殿内还是殿外,佛像前都摆放着功德箱。这年头,烧香的人越来越现实,寺庙也越来越功利了,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佛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宗旨,只寄希望于“有求必应”。
http://s12/mw690/4b055b90n7b7d8586f4db&690
http://s8/mw690/4b055b90nd2e730ca58f7&690
http://s5/mw690/4b055b90nd2e751d0cea4&690
http://s6/mw690/4b055b90n7b7d85ca5145&690
http://s2/mw690/4b055b90nd2e73cb62d11&690
http://s5/mw690/4b055b90nd2e758062914&690
http://s2/mw690/4b055b90nd2e77072bfa1&690
匆匆转了一圈,感觉这种旅游景点虽然投资不少,但布局上求多求大,太过铺张,反而盖过了内涵。我想,除了香客,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来第二趟的。
http://s1/mw690/4b055b90nd2e77325df40&690
山的西面是孤山镇政府所在地
当地人告诉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孤山都会举办庙会,靖江和周边的泰兴、如皋等地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山进香,人流潮涌,摩肩接踵。
有民歌记载了这一盛况:三月初三雨蓬松,西沙香客总奔东。靖江有个孤山节,年年烧香到山中。诚心去把孤山上,不怕毛雨顶头风。近者一去二三里,远者来之有车工。父子夫妻昆弟友,朋友信众一路同。肩上掮来手里抱,背上又驮小孩童。路上行人无其数,百花开放满园红。
http://s14/mw690/4b055b90n7b7d8bbafa9d&690
山的东面现在还能看到许多农田,担心过不了多久这里也许会变成各种开发区,无锡已经有几家大型工厂迁到了靖江,无锡的今天也许就是这里的明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