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乐队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场和武场。
文场,即指管弦乐部分,它偏重于表现文戏.也有“软乐”,之称。
戏曲剧种繁多,各个剧种所用文场乐器也不尽相同。它们往往以某一件有特色的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或与其他乐器配合以代表本剧种的音乐特色。如京剧的京胡、豫剧的板胡、曲剧的坠胡、越剧的二胡、粤剧的高胡、二夹弦的四胡、柳琴戏的柳琴、昆曲的笛子、大平调的大弦(即木制八角月琴)等。又由于各个剧种的情况不同、条件不一,所用乐器的多少也不相同。通常不过是七八个人(包括打击乐在内),条件好的剧团也超不过十个人。谚日:“七忙八不忙”、“紧七慢八,六个人啥抓”即是传统戏曲乐队编制的真实反映。以京剧为例,其主要乐器就是京胡、京二胡和月琴。虽然也有吱呐和笛子等乐器,但都由这三人兼奏。虽说这种乐队突出了少而精的特点,但作为戏曲乐队,在烘托戏剧性方面难免会感到不足,尤其是音色的单调贫乏,自然也会影响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审美心理定势的变易,必然也会促进戏曲乐队编制的变革,不断增加一些新的乐器,以求丰富音色,加强表现力。但是,如果缺乏理论研究,尽管增加一些色彩性乐器也很难使编制科学化。直到1962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乐队建设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开始向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发展,而且也大胆借鉴了西洋管弦乐器。这样做,不仅丰富了京剧乐队的音色和表现力,吻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为我国戏曲音乐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方面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开辟了新的途径。http://t1.baidu.com/it/u=2768534679,1149834663&gp=42.jpg
传统戏曲乐队的文场,主要用于唱腔的伴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场的功能逐步被人们认识,特别是受到歌剧、舞剧、电影等音乐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的影响,它的表现力也被人们逐步地开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戏曲的伴奏手法,而且对舞台气氛的渲染、戏剧环境的描写、音乐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感情的揭示、矛盾冲突的展开、舞蹈动作的配合、场与场之间的衔接等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戏曲乐队文场的乐器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它不仅表现在剧种之间,即使同一剧种或同一剧团,也会因所演剧目不同而出现差异。但大体上一致,主要乐器不变。其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年以前,二是1949年以后,三是1964年之后的“现代戏”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变化不太大,只是增加了个别乐器。如京剧,1949年以前主要是京胡、京二胡、月琴、琐呐、笛子等乐器,1949年以后增加了小三弦、阮、琵琶、笙、二胡等乐器。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革命现代京剧”的出现,它不仅是量的发展,而且是质的飞跃。其规模、深度、范围、影响,在戏曲史上都是空前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健全了京剧乐队编制,在突出民族乐器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单管编制,从而丰富了京剧乐队的音色,增强了京剧乐队的表现力。另一个突出成果,是将现代作曲技法引进了京剧音乐创作,特别是主题贯穿、辉煌的配器、复杂的织体等技法的使用,开创了京剧现代化音乐作品的范例。尤其是京剧音乐总谱的问世,应该说是个划时代的创举,它不仅规范了古老的京剧音乐,而且也为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
武场,即打击乐部分,它偏孟于表现武戏,也有“硬乐”之称。
打击乐所使用的乐器比较统一,也比较固定。除个别剧种(如川剧、秦腔、花鼓戏等),基本上一样。主要乐器有大锣(分高、中、低三种)、饶钱(包括小拔等)、小锣(分高音和低音
两种)、手板和边鼓,另外,还有大筛、大钱、吊钱、梆子、木鱼、碰铃、小堂鼓、大堂鼓等。这些乐器主要是在特殊地方、特殊效果时才被使用,所以,很少设置专人。
从现象上看,打击乐很简单、很单调,其实不然。它演奏起来非常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说,每件乐器的功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一件乐器的轻击、重击、边击、反击都能表现不同的音乐效果。概而言之,小锣多用于表现活泼、喜悦、轻快、诙谐的动作表演,旦行、小生行、丑行常用小锣;大锣多用于表现稳健、庄重的动作表演和紧张、激烈、悲剧性的场面,老生行、武生行和花脸行常用大锣;饶锻则具有多种性能,既能表现激昂、壮烈、豪迈的气势,又能描写夜深、寂静的环境;手板和边鼓起着指挥的作用。另外,大筛多用于表现阴森、恐怖、凄凉、惨淡的效果;小堂鼓多用于战场,有时也表现小姐上下楼的脚步声和敲门声等;大堂鼓既能渲染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能表现肃穆、威严的气氛。http://t4.baidu.com/it/u=4190089962,2506034257&gp=-20.jpg
各种打击乐器结合起来演奏,有着无穷无尽的表现力,潜藏着无以比拟的特殊功能。它以独特的音色、强烈的音响、多变的节奏、丰富的组合烘托场面,渲染气氛,激化矛盾,表现冲突,刻画人物,深化感情,是戏曲演员唱、念、做、打和舞蹈、造型以及人物上下场、起猫、走边、水袖、甩发、帽翅、翎子、亮相等身段表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速度、力度、节奏、语气、情绪等等,无
一不受打击乐的制约。甚至连演员的眼珠转动、眼皮张合、面部纹理的细微表情等,都需要打击乐器的紧密配合。李渔曾把打击乐比作戏曲的筋骨,他说,“戏场锣鼓,筋节所关。”梅
兰芳先生认为,“它的作用是能够加强表演和动作的夸张性,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演员的表情动作上去,特别是鼓,它控制着舞台上所有演员的动作。”尤其是武打戏,更能显示出打击乐的重要性和价值。例如京剧《闹天宫》、《雁荡山》、《三岔口》等戏的演出,可以说,完全是得力于打击乐的功能展现于舞台之上的。
打击乐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以鲜明的节奏综合了各种表现手段而构成其形式的完整性,这既是它的功能,又是它的特征。和其他戏剧形式相比,这正是它的优势。例如歌剧,
虽然它在作曲技巧、乐队编制、表现力,以及音乐抒情与叙事的功能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高度,但在演员表演与音乐节奏的结合方面,却远远不及戏曲。其原因就在于戏曲不像
歌剧的打击乐那样零散、局部,像插图式和色彩性的点缀,而是有规范、有计划、有系统、有布局地贯穿于全剧,结构于剧中,左右着演员,制约着演出,统率着舞台。
戏曲打击乐这种独特的功能和特征,同戏曲的发展一样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逐渐形成的。这种完整的表现体系的形成,标志了戏曲艺术的成熟,不仅为戏曲艺术鼎立于世界剧坛增添了性格特征,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丰富、扩大、强化了戏曲本身的表现能力,同时,对我国音乐工作的许多方面,如歌剧、舞剧、民族管弦乐、民族音乐理论和民族音乐美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改革制作、发展技艺,使其和发展了的戏曲乐队更为融合,也就成了我们戏曲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