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下一个暴涨重仓股

(2008-12-22 08:07:36)
标签:

行情追踪

精彩推荐

证券市场

炒股

股票

博客看市

博客

分类: 个股跟踪

 

 

 

 

 

谁是下一个暴涨重仓股

 

 

 

   

 基金空翻多 初显拉抬净值迹象

 

  12月份前几个交易日,A股持续放量上攻,可谓势如破竹。其间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1.74%,深圳成指上涨13.07%,基金重仓指数更是大涨14.27%。同时数据显示12月4日,机构资金净流入超过62亿元,机构有入市迹象,做多的方向主要围绕着大盘蓝筹股展开,基金重仓的金融、地产、钢铁行业成为机构重点加仓的行业,这些大盘蓝筹股可以说是涨势如虹,股价稳步攀升。但好景不长,12月9日以来,这些大盘股开始集体下跌,武钢股份、泸州老窖中国联通、中信证券宝钢股份股票下跌都远超大盘跌幅。从基金仓位来看,这期间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基金加仓,而有一些基金却加大了抛售力度,基金对大盘蓝筹股的拉抬似乎并未达成一致。

 

  而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对大盘蓝筹股上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多只基金独有的重仓股却涨势喜人,而通过对这段时期基金仓位测算,我们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基金开始改变操作方向,其中包括上投摩根、华宝兴业、国泰、广发、中邮、长信等基金公司的基金,其中一些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比如S上石化煤气化双鹤药业洪都航空海南海药等都在股指下跌3%的形势下,呈现出逆势上涨的势头,不难看出基金正在从原有集体拉抬蓝筹股转为瞄准独门股。

 

  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在进行反方向的操作,例如交银施罗德、工银瑞信、东吴、博时、长城等基金公司的基金仍在继续减仓。或许他们是乘机出货,也或许他们为最后一搏来积蓄力量,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操作理由,事实到底如何,我们也无法确切地知道。而距年底还有一个多星期,这些基金会不会在最后一刻反手做多,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由于排名是按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来算,所以在年内最后一周往往是基金争夺最为剧烈的时刻,今年基金之间较小的业绩差异也增大了其拉抬的动能,而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基金仍然没有大的动作,一些基金还在继续做空,基金年内排名争夺战才只是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时间其争夺也将更加激烈。

 

  哪些股票正在成为焦点

 

  基金三季报显示,三季度末基金共持有348只A股,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可能受到拉抬的个股。

  1、基金独门股。

  而对规模较大的基金来说,在目前我国股市的市场容量下,不得不配置较多的大盘股。对这些被许多基金都重仓持有的大盘蓝筹股,其涨跌对排名的影响其实并不大,要想做到业绩领先,关键还是要“独有”的重仓股的表现,因此其被拉抬的可能性比较小,从去年年底的表现看,被三只及以下基金持有的个股平均涨幅为20%,而被20只以上基金所持有的个股涨幅仅为12%,这些被少数基金所持有的个股表现更加明显。

  对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来说,对股票的选择相对比较灵活,可以将较多的资产配置在一些小盘股上,而这些小盘股往往仅由为数不多的基金所持有,那么对这些基金来说,拉抬自己重点配置而别人没有配置的个股将成为首选,而且这部分多数是小盘股,其价格也比较容易拉抬。从三季报基金披露的重仓股来看,只被3只及以下基金所持有的股票有200只,而被某只基金持有比例超过5%的有16只,如下表所示。

  2、基金公司重点持有的股票。

  有些股票被某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共同持有,对于该基金公司来说,拉抬这些个股的市值可以提升其旗下基金整体排名,这类股票往往也成为基金拉抬的较好选择。数据显示,近几日,中材国际建发股份青岛啤酒盘江股份川投能源等都有机构加仓迹象。

  3、从竞争激烈的基金入手。

  争夺往往发生在收益率比较接近的基金中,从之前的分析也看到,今年有收益率接近的基金也是非常多,拉抬自己重仓的股票,甚至打压别人重仓的股票将会陆续展开,排名靠前的基金也值得重点关注。目前可以注意到华夏大盘、金鹰中小盘、泰达荷银成长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金鹰中小盘在排名争夺上也初见成效,截止到17日,其排名还在泰达荷银成长之下,而18日,其成功将排名反超,而其独门重仓股洪都航空、凌钢股份通化东宝南京医药近5天内机构持有仓位也分别增加0.7%、0.9%、1.2%、1.5%。下面我们列出了排名靠前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重点持有的重仓股。理财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