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周趋势和实战节奏策略

(2008-12-06 19:10:49)
标签:

行情追踪

精彩推荐

证券市场

炒股

股票

博客看市

博客

分类: 书法

 

 

 

 

 

下周趋势和实战节奏策略

 

 

 

 

上周上证周线放量一阳吞二阴,10周线更加趋缓,5周线即将上穿10周线;深指直接站上250周线,5周线成功上穿10周线,10周线成功调头向上。此情此景,12月的向上新行情基本确立,余下三周有望继续收阳,行情也到了操作黄金期。

大的趋势已经确立,但行情运作过程不会一路顺利,我们也应该步步为营,下周趋势、节奏和策略分析如下。

 

一、下周的趋势

(一)12月是做股黄金期。

11月7日起的一周是止跌无量阳线,周线开始金叉。14日起的那周是正式周线金叉后放量反弹周期起点,按周期理论,应该是量能持续下有7周发弹行情,其中有二周可表现为震荡,这二周的震荡过程上周和上上周已经完成。因此,从现在起,反弹还有三周,正好到本月底。在这个期间,上证股指会上穿10周线,10周线会调头向上,因此,12月余下的时间是做股黄金期,应积极操作。

(二)下周有一个时间窗口要注意。

看日K线图。

上面已说,下周是周期反弹的第五周,周线仍会收阳,也就意味着股指最低不会收在2018点以下。但是,周周期和波浪理论告诉我们,下周会有一日大幅震荡。

1、看周周期。我们在以前说过,周周期交易日一般是周三到周二。我们在过去三周对此分别分析和提醒过重要的风险时间窗口并成功避开了风险,那么我们看看,上周3、4、5三个交易日都收阳,下周2是新老周期交接日,是一个风险窗口日,这天(可上下错开一天)需要注意风险。

2、看波浪。我们以前也说过,11月7日到月周期交接日18日是上升A浪,前后时间是5到10天;后是调整B浪,时间基本和A浪等长,再后是主升C浪(又分ABC三浪),时间则是5到15天。在这三大周期中,每一个交易周内都会发生一日较大级别的震荡。现在我们看日线图,11月19日到12月2日股指调整已经10天,2日到5日开始连涨3天,那么下周一二中的一天就值得我们警惕。

 

二、下周的节奏

通过上面分析,下周我们要把握这样的节奏:

(一)时间节奏。

上面分析了,下周一周二二天会有一风险震荡,出在哪天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从盘面语言判断来规避风险。下周一到周三是国家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如果周一市场借势拉抬,则周二就有可能风险;如果周一先期下打,则周二仍会先抑后扬,其后会开始新的一个周交易日行情。因此下周一大盘大涨,尤其是上午就大涨,我们应就高兑现出来;如果是下周一小阳小阴横盘或者是尾盘突然大跌,则可以有股持股、有钱买货。

(二)空间节奏。

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一是新行情会以60日线为新起点,因此到和破60日线都是可以买货的机会点。

二是4日的跳空缺口迟早会补,什么时候补无法预测,但一旦回补和补完可以大胆操作。

三是此次行情上升目标第一是10月13日的2075点;第二是10月14日的2146点;第三是9月24日的2218点;第四是9月25日的2333点。每到一个点位附近都需要谨慎一下。大盘上升的高度越快越要注意。

(三)品种节奏。

把握三个回避,三个参考原则。

1、三个回避:

一是坚决回避第一波和第二波涨幅已大的品种。

二是坚决回避银行股。

三是回避目前股价还在11月27日之下又未放量的品种。

2、三个参考:

一是参考中国平安。它是一只受危机影响最大但股价估值高估品种的代表。它的涨跌反映市场的走向和氛围。它稳,安心做股;它反大盘跌,谨慎;它大涨,小心。

二是参考海通证券。它是一只大小非品种的代表。它的涨跌反映市场对大小非这个巨大障碍的态度及政策预期。节奏同上。

三是参考中小板。这个板块汇集了机构和游资的操作共识和操作目标。他们稳定、强势,积极操作;他们一旦集体放量滞涨或疯狂,先市场一步撤退。

 

三、下周的操作

下周主要操作这些品种:

(一)刚带量站上60日均线的低价股和前期滞涨股。

(二)刚突破前期调整箱顶和已在箱顶附近但量已持续放出品种。

(三)11月27日未放大量,之后量能持续放出,目前股价刚突破27日最高价的品种。

(四)地产品种。

(五)上海本地品种。

(六)天津、重庆本地品种。

(七)中小板前期滞涨最近持续放量股价在前箱顶附近或刚破顶不远的品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