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乞丐的葬礼》

(2010-07-24 07:41:10)
标签:

文化

分类: 经典转载

作者的话

原创文学 2008-02-29 10:27:21 阅读4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乞丐的葬礼》即将付榇出版了,觉得有几话需要向读者交代一下.

    想写这本书的念头起于十年以前.由于我们两人分居两地而很难动笔,直到今年春节我们相聚白鹿塬的汤泉,花了十天时间,共同写出了提纲和故事梗概.又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初稿.

    现在时兴“追星”,但星们都在天上,我们攀不得,便把目标定在地上,销定了乞丐群落.正好我们的故乡灞河之滨当年便有一对乞丐,是我从前的父辈人,男瞎女傻,一个拉一个讨饭一生,在蓝田、渭南、临潼、华县妇孺皆知,真算得“丐星”了!名家著书,文以人传;我辈出书自然人以文传了.愿拙作借“丐星”之名而传,这便是作者的心愿.

    看别人放风筝,也羡慕蓝天的广阔,毕竟笨拙得可以,不图与他人争高低,只要不挂在酸枣刺上就好;又如江湖卖艺,“拳打陕甘两省,脚踢盖世英雄”这样的大话,我等自然不敢乱说,只不过献献丑,讨几个盘缠而己.

                                                     不需吹毛便见疵,

                                                     任褒任贬两由之.

                                                     罗圈一揖君莫怪,

                                                     且供茶余饭后时.

 

李养轩      祝世民

 

《乞丐的葬礼》序

——贺克毅

                           

    读书之果有三,一是读者俘获了书,二是书俘获了读者,三是二者互获互补.读《乞丐的葬礼》(简称《葬礼》),属第二种的情形就多些.

    读《葬礼》,颇动情,几次热泪长流,有时还泣不成声.想起20世纪40年代初的黑暗社会,忆起童年时看到的书中主人公马娃.改过的乞讨生活,心潮犹如海中波涛,总难平静下来.

    马娃、改过实有其人,在蓝田、渭南,特别在我的故乡玉山镇,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他俩是一对乞丐夫妻的.马娃是瞎子,心机灵光;改过有点傻气,忠厚老诚.改过用一根木棍拉着马娃,妻子在前,丈夫在后,还有狼狗伴随着,一家"三口”沿门乞讨,有时也说说唱唱,改过还跳跳"姑姑等等”,村民们很乐意给他们饭馍吃的.作者以生活中这对乞丐为原型,通过艺术创造,谱写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起伏跌宕的人间悲剧.这悲剧,构建了一个认识当年黑暗社会的平台,塑造了一对追求婚姻自由,为挣脱黑暗势力的残害,顽强地活下去的艺术形象.这形象在我心里活起来了.

   《葬礼》有两条线.一是披着人皮的"人中狼”,即"兽狼”在强吃人,在无情地吃着马娃、改过;同时,又是形貌似狼而灵通人性的"狼中人”,即本质人性化的"人狼”,勇敢地救着被吃的人,在拯救着马娃、改过.另一条线是,马娃和改过在被惨吃的过程中,还有着可歌可泣的爱情追求.这两条线的始发虽有先有后,但并行互补,互促互动,有时平行, 有时交拧,前都多为后者背景.两条线编织成了乞丐的一生.读来环环相扣,透人心肺,使人深思,发人反省,从而得到智悟的启迪,受到艺术感染力的穿透.

   《葬礼》中的狼有两类.

    一类是披着人皮的"兽狼”,这是恶狼,是一切弱势群体和弱势个人的祸根源.周守娃就是这类狼.他唆使着"兽狗”,或靠权、或凭钱、或仗势、或赖兵、横行乡里,给很多人制造了悲剧;甚至靠"不烂之笔”的"告示权”,更制造出窦娥般的冤案.马娃的悲剧命运首先是由他造成的.他还"发明了‘初夜权’,即无论谁家娶媳妇,头一夜新娘子都是他的,谁敢反抗让你蹲黑牢”,哪能个新媳妇敢反抗,"先捆绑拷打,然后同床,还要主家好酒好菜待候”.他的人生哲学是"生我者不淫,我生者不淫,除此之外,天下女人皆我妻!”是周守娃奸死了马娃的姑姑,马娃的祖母愤然撞墙而亡,才逼马娃一家逃亡异乡的.人称周守娃是"周兽娃”!他已经不是人了,他是披着人皮的"兽狼”.

    这类"兽狼”,从淫到贪,从贪到暴,自行兽化了,且"兽化”得彻头彻尾.必须看到的是,披着人皮的"兽狼”愈"兽化”,人皮便披得愈人模狗样.往往是,骨子愈兽化的,其外表愈人化.还有费兴才,他们形象虽然不同,但内质都是"兽狼”群里的血脉弟兄.

    另一类狼,是着装狼皮的"人狼”,这是一类有人性的狼.这类狼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界有着人性的狼,人不犯它,它不袭人,且能平衡回归大自然,有益于人;一种是有益于社会的一些好人,被"兽狼”打造成强加上了狼皮的狼.鲁迅曾说的"人吃人”,我以为不只是如马娃、改过那样的人被惨吃了,还有这第二种"人狼”也都被"兽狼”吃惨了."人狼”是人的朋友,人的卫士.马娃、改过的"黑蹄”,真是"人狼”的精英,它串联来了群狼,在狼窝甸遭到山体滑波大难之前的几个晚上,拼命地拯救着马家窑场的人,这情景,这场面,够感动人的了.这里摘其一段:

    到了晚上,更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后坡上群狼齐嗥,像是有几百只、几千只……有的仰天长啸,如告天穹;有的接地而呜咽,似诉冤屈.一会儿一齐窜下坡来,在所有房前屋后,砖垒之间奔走呼号,几百只几千只狼爪抓着一个个门窗,几乎要抓破门板窗户一拥而入…交过半夜,狼群才悄然离去.直到早饭过后,两家人才战战兢兢地起来,开门一看,遍地白森森的都是狼粪,墙上门窗爪痕累累.

    第二天晚上和第三天晚上照例通宵狼嗥......

    在这倾盆大雨中,狼群的行动未能唤醒马家窑场人们大灾难定将临头的意识, "黑蹄”除了咬住胳膊救出了马娃,也没能把马家其他人"汪汪汪”地唤醒去逃避灾难.因为人们不懂,不知道,压根狼没有意识到狼的善良意图,于是全被埋在山三石里了.

    这是群狼人性的展现.

    这不是瞎编,它符合自然现象,也合乎科学事实.狼对地动山摇是有预感的.这狼性的人化,与人性的狼化,形成了显明对比,收到了艺术感染的效果."人狼”帮了马娃的忙."人狼”不是人的敌人.或许这也是贾平凹写作《怀念狼》一书的个中原因吧?

    这条线,是"兽狼”吃人和"人狼”为人.

    另一条线是,马娃和改过的爱情发展.马娃、改过青梅竹马,自幼相爱,马娃又落难到了改过家.改过家是大财东,家业万贯,改过是父母的独生女,聪明、善良、贤惠、但个性野放,鲜活活一个男孩子的性格,但她是千金小姐,父母掌上明珠.费兴才是改过家账房先生,他跟改过家的族人一样,有歹心,想让改过招他的儿子做上门女婿,阴谋获得改过家产.族人们暗笑他痴心妄想,却又佯装不知,听之任之.族人们多都同意,但改过坚决反对.费兴才看出改过爱上马娃,便使手段把马娃的双眼弄瞎了.在这错综复杂的斗作中,改过下决心嫁给马娃,她不要家产,愿跟瞎子沿门乞讨.她对聚集在一起的众族人说:“各位叔伯大爷,原谅改过这个不肖子孙,我的事不劳你们费心,我已经有了丈夫,并且已经同居多日了.”她背叛家族,大胆站了出来,把自己和瞎子马娃的恋爱关系铁定下来.多么勇敢的大家闺秀!金钱、家产、她什么都不要了,拉着瞎子马娃离开了自己家门,演出了沿街讨饭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价更高的追求精神,表现了主人公即便行在最危险的人生道路上,也有着求生存、求自由的强烈欲望.实在可歌可泣的.

    故乡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那种权独-权柄独掌于人民之外,利刃裁行于民头之上-的以私权占有为本的权主义黑暗社会,"兽狼”横行,那是历史之必然;马娃.改过成了那批狼的美味佳肴,那是历史之命运.这种基因遗传,当时于小孩子身上甚至就已经存在了.在我儿时,就曾混在一群孩子中间,跟在马娃.改过的后边起哄,有时捡块土疙瘩打他们的狗,有时喊儿歌:"改过马娃,瞎子踏架.马娃跌一跤,拾个驴粪当油糕”,有时也吵叫着让改过装鳖.以此寻乐.如今想来,自己本是近于计饭的穷苦孩子,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个人,小小心灵,不理会仗义悯穷,缺少爱怜之心,竟欺辱比自己更弱势的可怜人.这也许是"兽狼”本性尾巴的现露.花甲之年骤然悟起,祖祖辈辈渴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但即便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岁月,仍然是"小道之盛也,天下为私”?!连孩童时的我在内,故乡的人、事、史,依然如故.究竟是什么社会基因在作怪?这基因为何有如此顽固的继承性和遗传性?

    因了马娃、改过是我故乡人,是乡党,我的父老乡亲中有他俩,所以我读起《葬礼》就倍感真实、亲切、动人,甚或还热泪盈眶的.这大概说明,至少对我这样的人,《葬礼》真是值得读一读的.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位资深的学者,当了副省长,他曾经说过:"文化是社会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国家问题,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问题”.高见!高见!在经济、市场、科技......正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诸多影视和书刊,塞满了皇帝、皇后、公主、奴才之间的"窝里斗”,再加上"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的银屏,看多了这种戏的少儿,在回答大人提问"长大干什么”时说必然的结果是,无论谁在宫廷密史的仓库里极尽"开发”之能事,都决不可能"打造”出与国际先进文化通轨的列车!亦不能锻造出优秀群体的下一代!更不能用这样的封建文化在地球村里为我们争取来文化旅游的效益和先进文化的地位!!难道只和应试教育接吻,仅与"万岁爷” 的帝位制皇权般的文化拥抱吗?在"应试教育” 和"万岁文化” 的某种环境里,不妨读《葬礼》,或许还能感受到几多细雨和一缕春风.绝不同于"经济基础”论"权政决定”论、和"领导车头”论的这种"文化基础”论,便是我们面对《葬礼》在与皇戏王书相较时的价值定位.好的文化,是要靠好的精神产品来体现的.《葬礼》正是诸多值得关注的精神产品之一.

 

《乞丐葬礼》各媒体评论

原创文学 2008-03-01 11:31:36 阅读98 评论16 字号:大中小

摘自《西安日报》:

历尽苦难顽强与命运抗争的善良灵魂

--《乞丐葬礼》读后

--韩志宽

        李养轩、祝世民合著的长篇小说《乞丐葬礼》,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个小时期以为,文坛充满拖辫子的满清官员、打打杀杀的武侠,太多太滥,倒人胃口.忽见这么一部关注弱势群体的书,顿觉眼前一亮.然而乍看标题,我心疑惑:乞丐也有葬礼?病死道旁,遇好心人破席卷埋便算是幸甚,其"葬”虽得,其"礼”何来?但当我一口气读完26万字,看到中将军长扶柩、百名乞丐戴孝、数村百姓长达十余里的送葬队伍,便被马娃、改过这对乞丐夫妻盛况空前的葬礼强烈震撼了!

        作者以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蓝田、渭南的马娃、改过行乞的真人真事,演绎出一部丐帮苦难史.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中,又插入狼与人的和谐关系.揭示出动物比某些"人”更具朴素"人性”的深刻含义.成功塑造了马娃、改过和半斤面等乞丐的侠肝义胆,以及那只跟随他们的"黑蹄狗”,虽然本质是狼,却更见"人性”的可爱.

        作品大处着眼,激化矛盾.无论是宗族、村落、以及帮派、军队的冲突,都写得大气磅礴;同时又小处着笔.用乞丐与狗穿针引线、成功塑造了一对为追求婚姻自由、历尽苦难、顽强与命运抗争的艺术形象.

        作品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颇具特色、颇见功力,如:改过拉着马娃一大早出了庙门......庙台上留下了一堆压得平展展的麦秸.看似平常,却是点晴之笔,道尽了乞丐的辛酸.又如描写恶霸乡约周守娃:猪狗六畜是知足不知耻;人是知耻不知足.而人畜不如者既不知耻,也不知足.周守娃正是这种人畜不如的东西.他发明了"初夜权”,即无论谁家娶媳妇,头一夜新娘都是他的......放出一种灭绝人性的悖论:生我者不淫,我生者不淫,除此之外,天下女人皆我妻!周守娃变成了周兽娃,他已经不是人了.字字像手术刀,将这个披着人皮的狼,解剖得体无完肤、入骨三分!这个恶魔是马家苦难的始作俑者、他为夺麝香而关押马娃父亲,奸死了马娃姑姑,气死了马娃奶奶,逼得马家亡命他乡.难道马家就此忍气吞声、装"鳖”了吗?连身强力壮的马福禄也出奇的平静.他只是进断障岭打了七天猎,空手而归.但却在与伙伴打赌获胜的情况下,自掏两枚银元请弟兄们喝酒.这种反常,被一个伙伴无意中道了出来:听说周守娃被人杀了......这种背后敷粉手法,显示了当事人的沉稳,避免了正面描写的老套子,真是曲尽其妙!又如,在山体滑波的灾难到来之前,作者描写有着朴素人性的狼:到了晚上,更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后坡上群狼齐嗥......一齐窜下坡来,在所有的房前屋后,砖垒之间奔走呼号,几百只几千只狼爪抓破门板窗户一拥而入了......闹过半夜,狼群才悄然离去.直到早饭过后,两家人战战兢兢地起来,开门一看,遍地白森森的都是狼粪,墙上门上窗上爪痕累累.黑蹄儿先是带领群狼向人类发出警报,后来又只身前来营救主人.动物对天象的预感和对人类的友好,是有科学道理的.这也是我们提倡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

        小说的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乞丐的葬礼上,先是一百多名乞丐赶来戴孝送葬、一百多条打狗棍截流运柩;接着是满山满谷幽怨的狼嗥,催人泪下.将马娃、改过的葬礼办得那样风光,将一对凄苦而善良的灵魂推向了高尚.

       掩卷深思,一个私字,将多少两腿直立者变成了披着人皮的"狼”;而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的马娃、改过,用他们博爱的言行,不只感化着狼一样的动物,也深深感化着人.两个生前位于最底层的乞丐,死后却让人们如此怀念、衰悼,享受到如此隆重的葬礼,可见人品与地位无关.在这一点上,不是与当前正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相吻合么?这,就是作品的现实意义所在.

 

 

摘自《劳动者报》:

 

以蓝田真人为原型,以关中生活为底蕴

长篇小说《乞丐的葬礼》出版

 

蓝田籍作家李养轩、祝世民合作的长篇小说《乞丐的葬礼》,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以马秀才一家因“康梁变法”失败而受株连、屡遭劫难和叶家财东因家族、亲戚争夺家业而逼得家破人亡为故事,展开了关中农村50余年善与恶两股势力激烈较量的历史画卷。矛盾错综复杂,情节曲折跌宕,有很强的可读性。

 

     小说主人公是上世纪40年代蓝田东川颇有声名的夫妻乞丐马娃、改过为生活原型而塑造的艺术典型。马娃、改过身亡后,其子知晓身世之后,为生身父母马娃、改过举行了隆重而宏大的葬礼,颂扬了中华民族敬仰好人的美德。

 

身为农民又为研究员的李养轩,有较深的文学功底;坚持写作又研习书法、绘画和篆刻的祝世民多才多艺,二人生活底蕴深厚,艺术构思精巧,合作默契,人物塑造个性鲜明,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对社会矛盾揭示得较为深刻。

 

 

摘自《各界导报》:

 

              

摘自《西安晚报》

 

《乞丐的葬礼》

文化的批评  人性的反思

 

“在文学日益过缘化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业余作者涌现了出来,他们的作品也许还有些稚嫩,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作品完成到最好,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女作家冷梦在《乞丐的葬礼》研讨会上这样说。《乞丐的葬礼》是由我市蓝田县两位作家李养轩、祝世民不久前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昨天上午,西安文学研究会为此在蓝田举行研讨会,李星、畅广元、费秉勋、周大鹏、韩养民、郭兴文、李震、王仲生、贺信民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出席会议并发言,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学民主持了会议。

 

该书的主人公是以上世纪40年代蓝田东川颇有声名的夫妻乞丐马娃、改过为生活原型而塑造的艺术典型,在演绎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示出关中农村50余年善与恶两股势力激烈较量的历史画卷。作者李养轩年过七旬,退休前是名民办教师,另一作者祝世民也年过五旬,现供职蓝田县供电局。

 

与会专家肯定了该书用乡土题材、超低视点关注社会上最弱势力的群体——被遗忘、被歧视、被鄙薄的乞丐,具有文化寻根意味,同时进行了人性的反思,在乞讨生涯中“人被狼化,而狼却人化”。评论家李星说“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来了心理和文化的巨变,道德的错位,该书正是诞生在这种背景下。书中的乞丐夫妻就是一对‘乡土圣人’,他们历经肉体痛苦,精神折磨,却追求心灵、精神自由,体现了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呼唤。陕师大教授李震评价该书是一部“愤怒的小说”,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它的批判性,对于文化批判,给乞丐立传本身也就具有批判的意味。

 

 

西安文学研究会举办《乞丐的葬礼》研讨会

2008-7-1

        编者按《乞丐的葬礼》是由我市蓝田县两位业余作家李养轩、祝世民不久前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的主人公是以上世纪40年代蓝田东川颇有声名的夫妻乞丐马娃、改过为生活原形而塑造的艺术典型,在演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示出关中农村五十余年善与恶两股势力激烈较量的历史画卷。6月11日,挂靠我院的西安文学研究会在蓝田汤峪举行了《乞丐的葬礼》研讨会。会上,贺信民、李星、王仲生、李震、费秉勋、郭兴文、周大鹏、车宝仁、畅广元、李保亮、张平、冷梦、韩养民、贺克毅、陈仓15位评论家、专家先后发言,充分肯定了两位作者的艺术创作。研讨会由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学民主持。下面刊登的是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


贺信民(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 小说写的很感人,有很多动人之处。从小说的内容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不同寻常:一是乡土题材,超低视点,小说选取关中农村两个乞丐的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上那些被遗忘、被歧视、被鄙薄的最弱视的群体。二是文化寻根、人性拷问。作者呼唤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人的狼化、狼的人化”的奇思构想对人性进行了拷问。三是作品从生活原型出发,赋予人物以传奇色彩,做到了真实性与传奇性的统一。

 
李星(著名评论家):作品很吸引人,很流畅。就题材而言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作者在现在化的背景下,寻找精神家 园,那种超越财富、地位、寻找心灵自由的思想,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精神导向意义。小说中马娃、改过的生活会引导当代青年改变生存方式,追求精神家园。作品进行了人性的反思,反思人性中的狼性,狼性中的人性。作品还进行了文化的批判,马娃、改过沦为乞丐是民族文化,呼唤民族传统美德。小说语言清新、流畅、自然,当代口语与古白话小说语言结合,融合得极为自然。此外,小说结构安排符合中国传统百姓的接受心理。


王仲生(著名评论家):小说很吸引人,读过后常梦见乞丐,还没有哪部作品给我这样的感受。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写作的精神追求,拒绝商业性、经济性,作者坚守文学创作的文化性、精神性。在世界文化背景下,人们背弃德性的传统,社会全面的功利化,欲望的满足、消费的刺激,使人不再作为人活着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活着,欲望和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原动力。这本小说寻求的价值理念得到肯定,视点关注底层的弱视群体,让我们看到了原生态的乞丐生活,对当今文坛来讲影响很大。我们常看到的电视剧都是些住豪华宾馆、坐豪华包机者,而对那些农民、农民工的生活反映不够。作品在人性开掘、视点下移方面,对当今文学创作是一个启示。

李 震(陕西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小说让我很震撼,它是一部很愤怒的小说,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小说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从多个层面展开:确立平民立场是一种批判;给乞丐立传有足够的批判精神;小说把人狼化,狼的人化主题刻画得很鲜明,这是对人化中狼性的批判;小说还对封建宗法制进行了批判,改过背叛家族,离家出走,与瞎子行乞,也有着很强的批判精神。

 

费秉勋(西北大学博导、著名评论家):小说写得很好。两位作者都是蓝田人,我也是蓝田人,蓝田土生土长的两位基层作者能够写出如此作品,我感到自豪和震惊。小说中的事情是真实的,我也亲历过,作者作了很大的提升。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观念:批判了中国文化中老奸巨滑、伪善的一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宏扬和守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要靠传统文化解决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应从根子上解决,光靠中央出文件是不行的,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和传统孰重孰轻,从全社会讲,从全民讲,恢复传统很重要。两位作者的小说,实际上就是在为恢复传统而呼叫。

郭兴文(著名散文作家):两位作者的写作精神很感动人,使文化走向了民间。小说本身就应该是市井的民间的,并不是神圣的。高雅化、现代化、西洋化了的东西离我们很远,不一定能打动人,世俗化的东西人人都爱看。《乞丐的葬礼》是一部世俗的传奇,既有现代小说的因素,也有传统因素,这是它吸引人之处。小说能够流传,更多的是因它世俗化。小说对传统的东西写得很美,写的很突出,作者在追求人性化的东西,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情节安排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周大鹏(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这几年,读了不少民间的长篇小说,大都不很轻松。《乞丐的葬礼》是业余作者中我读到的最轻松的一部作品,我感到这部小说故事很好,这是小说能打动人的首要因素,凡是好的作品,首先得有一个好故事。《乞丐的葬礼》故事本身很吸引人,小说主人公都有原型,经过作者的构思成了艺术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里融入了两位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呼唤,希望恶人、坏人遭到报应,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差异很大,但人与人的差异甚至超过了人与动物的差异。

车宝仁(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蓝田的确是个出人才的地方。马娃、改过的故事在引镇、大兆一带也广为流传,没有想到两位作者竟能把他们塑造成艺术形象,我感到两位作者很不简单,没有文学方面的专门训练,写出这样的小说是难能可贵的。小说对人性方面有许多的探索,表现了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性的反思,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这是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

 

畅广元(陕西师大博导、著名评论家):西安文学研究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说到文学研究会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它不把名家作为研究重点,它关注的都是民间作家,文学研究会所做的工作是扎扎实实的,比作协和文联作用更大。我对两位作者很感谢,尊重他们,他们的确从生活中走来,想把他们知道的告诉大家,没有宏伟的目标。常常有了目标,就会做秀、作假,摆脱不了观念。作者并没有探索人性的意识,只不过告诉我们马娃改过是如何成为乞丐的,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让人们通过他们体悟这些人的生存方式及社会的精神状态,就是把马娃和改过的生活逼真地写出来,逼真了就能震撼人。

王学民(西安文学研究会会长):研讨会开得很热烈,专家们发言踊跃,大家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创作手法、艺术语言进行了十分中肯的评价,真诚地感谢各位专家,同时,也真诚地感谢两位作者。像李养轩、祝世民这样的业余作者始终把视点放在基层,这些业余作者执著的追求,不愧为当今文学创作的脊梁,是他们支撑着文学大厦。《乞丐的葬礼》对人性的批判是深刻的,对狼性中的人性,人性中的狼性揭示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不禁要反思人性中的非人性的残忍和丑恶,作品描绘了乞丐的生活,展示了广大贫民的人生态度——苦中作乐,这是广大基层群众所需要的精神,具有大众化的意义。作品把笔触投入农村,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关中农村历史生活的多彩与广阔,绘出一幅丰富的历史画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本站编辑)

 

连载地址:

http://liujianfei8023.blog.163.com/blog/#m=0&t=1&c=fks_094068080094089064086081074069092080081065081082083

 

 

葬礼目录默认分类 2008-03-03 10:28:46 阅读44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楔子/1

1马秀才家,两天抬出了两副灵柩/4

2走近狼窝/18

3大人、孩子和狗/28

4猎人、最后一次下套/35

5八岁、七岁和一岁/45

6辞岁酒席/55

7叶家财东的烦恼/61

8子日诗云的欢乐/70

9螣蛇动于坤宫/80

10河对岸走来一只狼/91

11马娃师傅/100

12马房里焚起一炉香/108

13管家费兴才的心病/115

14财东家掌柜一夜愁白了头/122

15灾难在暗夜中降临/131

16走进永远的黑暗/146

17黄氏之死/153

18与族规宗法拼死一博/162

19超脱不了/173

20割裂/184

21那一个夜晚,永远刻在心中/189

22拉琴告苍天/196

23三官庙里的吹鼓手/204

24黄河岸边秋风凉/208

25华山下,小小一场劫难/216

26生命在母爱中延续/223

27邹家集,与记忆邂逅/233

28读不懂的"姑姑等等”/238

29凭吊风凌渡/248

30彷徨的黑暗/252

31灞河刮起一场狼风/257

32羞耻/262

33情系小龙谷/271

34王顺娘的眼泪/283

35寄琴玉母庙/290

36绿色云彩中的欢笑/296

37人间烦恼/303

38乞丐涅槃/310

39灵棚下一场斗殴/323

40断袖重合/328

41寻根/337

42山巅上一群狼影/346

43葬礼余波/358

后记/3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致乞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