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明路与镇明岭

(2007-10-13 11:53:53)
标签:

人文/历史

镇明路

镇明岭

宁波

镇明区

宁波历史

日湖

月湖

轩辕云天

 
 
 
    同今天的宁波人谈起镇明路,人们脑海里第一印象总不外乎三种:婚庆一条街,美食一条街,或是月湖景区边的观景大道。的确,今日的镇明路东侧店铺林立,西侧可一览月湖风光,常见婚车来往穿梭,但它的繁华却始终带着小家碧玉的气质,终难撼动中山路的标志性地位。不过,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镇明路却是最正宗的城市中心大道,是宁波的中轴线。为此七八十年代还因此街有个镇明区.镇明路旁原本还有一座小山丘,名为“镇明岭”。今天我们来讲讲镇明路与镇明岭的故事。
 
           镇明路与镇明岭
 

  早在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宁波(当时称为明州)的行政中心就从鄞江桥迁到了现在的市区。刺史韩察在如今的中山广场、鼓楼步行街一带修建了一座内城,俗称子城,周长“四百二十丈”,作为当时的行政办公中心。今日的鼓楼就是子城的南门。从鼓楼正前方一直向南延伸的这条路,被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当时的路名很可能还不是现在的叫法,因为在清光绪《鄞县志》中,此路还被称为“鼓楼大街”,到了民国时的《鄞县通志》中才称为镇明路。

 

  不过“镇明”二字却更早出现在了一座小山丘的命名中。有研究者认为,镇明路就得名于此。

 

  这座名为“镇明岭”的小山丘就位于镇明路上,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宋朝有一位明州太守,甚通风水之术。上任不久后的一天,太守闲来无事登鼓楼远眺,望见脚下的大道笔直向南,人流如梭,市声鼎沸。看着这繁华的场景,他的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扭头向一旁的侍从说:“吾观此象甚凶”。原来太守运用风水之术观测了城中地形,认为南门前的这条大街状似一条头部向北的巨大蜈蚣,直冲子城而来,于风水上是大凶相。太守立即着手布置了两件事项,一是召集工匠在“蜈蚣”正前方(即今日中山广场南门附近),堆砌一座状似公鸡的假山,名为“金鸡山”,取“鸡克蜈蚣”之说;二是在路中堆一座小山丘,以镇住“蜈蚣”,这座小山丘就是“镇明岭”。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真正有文字记载的“镇明岭”,与一位叫李夷庚的宋代太守有关。《四明谈助》记载:郡治南一里许,高五尺,下有石脉,自锡山来。宋天禧中,守李夷庚浚清澜池,以其土益岭卑薄……从这段文字来看,在宋代天禧年间此地原已有土丘,只是比较低矮,太守李夷庚用疏浚澜池的淤泥来增加了它的高度,同时为这座小山丘命名“镇明岭”,寓“雄镇四明”之意。后来镇明岭上还先后建造过镇明庵、镇明岭庙等建筑。至于李夷庚是不是那位通风水的太守,只能供后人去猜想了。

 

 

镇明路与镇明岭

 

  《四明谈助》中还记载了一位名为袁菊村(士元)的古代诗人的《镇明岭》诗,诗云:

  一岭坡陀镇四明,无山无水自天成。闲看来往登瀛客,仿佛金鳌背上行。

 

  镇明路两侧原有两个大湖,路东侧为阳,取名“日湖”,西侧为阴,取名“月湖”,两湖水系贯通。镇明岭仿佛静静漂浮在两湖湖面之间的一只“金鳌”,任古人拾级而上,观赏湖光山色、四时风光。而“日”、“月”二湖又合为“明”字,“镇明”二字更添一层风雅。

 

      镇明路与镇明岭

 

  斗转星移,镇明岭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愈来愈低矮,并在上世纪的道路整修中渐渐铲平,镇明岭庙在2002年进行了重修。不过今天的人们路过镇明路与县学街交叉口附近,仍可观察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一带的建筑地基比周边微微隆起,此处就是原镇明岭的旧址。

 

 

   下周生日的朋友:

 

    10月15日      徐莹

 

    10月18日      陈龙    俞明

 

    10月19日      李婧    王英骏

 

    10月20日      奚宁宁   马佳洁   朱闻添   田力

 

    10月21日       杨杰    石斓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