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小而为
(2012-07-11 23:17:48)
标签:
杂谈 |
8期精神家园“今天怎样学雷锋”
雷锋是一尊塑像一曲赞歌,是雄浑遒劲的领袖题词,更是一个善小而为的热心肠青年。
善 小 而 为
对于1994年精诚中学的柯景腾来说,那件后背戳满了蓝色圆珠笔印的校服是打开青春之门的钥匙,回顾所来径,幼稚伴海风。
流行《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春天,年轻依然轻狂不在的我们,难免会想,那一年,我的青春钥匙又是些什么呢?
1994年的春天,我在鲁南小镇一个序号为三十二中的学校读书。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三月都要开一场“学雷锋、树新风”的誓师大会,掀起“做好事”的高潮。
常常奇怪,我的回忆不止于画面,而是视觉、听觉、嗅觉的混合体。
学雷锋是一种嗅觉:那是一种掺杂着尘土腥味与井水清新的气息,弥漫在大扫除后集镇马路上;是一种篦子梳过老人发髻留下的淡淡脑油味,弥漫在敬老院的阳光里。
学雷锋是一种听觉:下午课外活动时候,《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回荡在校园,校园广播站开始播音——
“呵,雷锋! 你不为自己编歌曲, 你不为自己织罗衣;你不为自己梳羽毛, 你不为个人流一滴泪…… ”
为什么记得如此清楚?呵呵,不好意思,18年前,我恰是读这首诗的小播音员。
18年弹指一挥间,难免让人忆旧。雷锋逝世50年后,全国人民集体忆旧,也很正常。50年,倘若雷锋叔叔活到今天,也该是72岁的老人了。
这该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他身材不高,敦实挺直,乐观开明,他或许是老年街舞跳的最棒的那位,或许是微博晒心情晒得最勤的那位。当然,这都是猜测,有一点不需要猜测,即使72岁,他一定还是心地慈善、善意充盈的那个雷锋。
雷锋未老。恰如徐志摩在34岁时候远行,留给人们一抹诗人背影。雷锋在他22岁的青春里,将良心之善定格在道德星空之上。
学雷锋,学什么?无数的理论权威早已归结地条理清晰,可以学他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崇尚荣誉、爱岗敬业。然而,回到朴素的原点打量雷锋,或许更适合这个时代。
写作长篇小说《雷锋》的作家黄亚洲说,我们可能不会成为雷锋那样的标杆人物,但会在利己和利他中间把握好一个度。学雷锋不是每个人都变成他,而是表现出人心向善的一面。
人心向善!重温雷锋故事,我们总会发现,那些故事可以升华出阶级情感,升华出革命觉悟,然而,以寻常百姓的视角打量,你会觉得,那些事,源自善心。
善之心,隐藏在人生折子戏的一抹水袖间,一笑一颦中——
雷锋告诉我们:真正的善无关身份、地位,只要是源自一片好心肠,哪怕雨夜递给大嫂的一件雨衣,火车上送给大娘的一块面包,给战友家里寄去的10元钱,带病义务劳动的星期天这样的小事。
曾采访过一位80后。20岁的时候,在北京武馆当教练的他,遇到了一位双手像海豚鳍一样翻在背后、双腿畸形的女孩。他产生了帮助女孩的冲动,把存折上的2万多元拿了出来,又将小女孩的故事贴到了网上。两年之后,女孩王雪萍第一次站立行走。这些年,他办了一个网址,通过他募捐的救助资金和衣物每年就超过上亿元。
没错,他是张仁杰,网站叫感恩中国。
生活中,每一次恻隐之心,每一次于心不忍,都可以化作善的源泉,铸成爱的丰碑。
救黎庶强社稷可谓善之大者,自然惊天动地;而布衣小民所为之小善,亦常使人动情。悄悄关上滴水的笼头,给陌生人指一次路,在“小悦悦”身旁停一下脚步——这些不经意的小善,会生动一个世界。
小悦悦之后,很多人呼吁政府要设计一种向善的制度,呼吁法律在关键时刻站在良善一边,作为政府,确实职责所系。然而,我又想起约翰亚当斯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权力大到可以令人行善。行善必须出自内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000多年过去了,说这句话的刘玄德已化作荒草垅头下的几截枯骨,蜀汉风流早随了白帝城东逝的江水。
不知,会不会有一朵浪花告诉那位先主,不是每个人都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后许多年年,许多人——雷锋、徐虎、许月华……“善小而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绿满眼,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