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中华DNA
(2011-07-24 22:46:49)
标签:
杂谈 |
2010年12期 专题《守望中华DNA》前言
名士嵇康临刑东市,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雨过天晴云破处”,天工清新的汝瓷仅烧制了20年,便失传于宋金战乱,让后人嗟叹不已。
每代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每代人都将被历史记录。令我们不安的是,将来的史秩中会不会有如下的字眼令人汗颜——
某手艺失传于20世纪90年代;某建筑毁于21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
《广陵散》、汝瓷的失传可以用乱世狼烟遮掩,可没有战乱与饥馑,文化遗产仍然流失,我们有何面目去见祖先?
可能多虑了,纵是见着亦无妨,因为我们早已忘掉曾祖的名讳,在手机里的联系人多达千人的今天。作为实验,我问过许多人,70后、80后、90后。
我在朋友博客上看到春节祭祖的照片,等腰三角形状的谱系表诠释着生生不息,亦提醒后人慎终追远。
溯源而上,从理论上讲,每个人大概都可以上溯到为黄帝驾辕的时代。而实际上,血脉上回溯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更何况文化心灵的溯源寻根?
一个民族不能只有GDP,还得有DNA。什么是中华的DNA?
是《诗经》里的那湾蒹葭苍苍的河湄;是“一轮明月出天山”时悠扬的《梅花落》;是一方雕花澄泥砚,是一对黄花梨木椅……
“当我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我怎能送她一曲《菩萨蛮》?”余光中的诗歌满是时空错位的忧伤与痛惜。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令我们忧心的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何风可依,何枝可栖?
当然,不必悲哀,应当懂得,达观也是祖先的精神遗产之一。好在,美好尚未完全消失之前,我们已经懂得珍重——
我们用青春接力传统,把属于21世纪的行程跑精彩。
我们用脚步竭力行动,在传承中创新,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