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佩荣:人生有选择,不是诅咒是幸福

(2011-02-28 23:17:51)
标签:

杂谈

 
  2008年21期
 

傅佩荣:人生有选择,不是诅咒是幸福

文/赵涛

“张嘴就来,不带眨眼的。”远在苏州的好友是傅佩荣的粉丝,QQ上这样评价偶像。
      说法通俗,倒也贴切。我亲睹过傅教授连讲七天,几乎每天六小时,滔滔不绝,面无倦意。国学经典,信手拈来。
      殊不知,先生小时候口吃,上过矫正班。留意你会发现,他常常不说“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而说“诸位”。因为,“怕紧张‘各——各’在那儿了。”
      但是只要一开口,说到儒家经典,他就滔滔不绝。“我是看过了所有注释和典籍后,再作出我的诠释,我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
      有人说,在台湾,人们或许不太了解哲学究竟在讲些什么,但是一定都知道有个哲学教授叫傅佩荣。“哲学与人生”课程在台湾大学开设18年来座无虚席。台湾《民生报》评选他为大学最热门教授。
      傅佩荣教授每年还开展200多场演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常见其身影和足迹。态度真诚,理融辞畅,听者云集。
      2006年秋天,傅佩荣先生首开大陆问道,谈起北京,他说,人在天坛,就可以找到生命的家乡,足以慰藉文化上的乡愁。
      两年来,傅佩荣教授讲国学风靡大陆文化圈。高密度的讲演,先生怡然自得:“向许多人介绍学习心得,那种快乐是很难想象的,我只要一上台,发现有个好的麦克风,听到自己的声音还不算刺耳,就沉浸其中什么都忘记了……”

             从众不是不可以,但要给自己一个从众的理由

记者:1980年,我们杂志发起潘晓讨论,被称为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当今时代,社会提供的成长途径很多,应当说人生的路越走越宽,多元化的选择本来是一件好事,可许多人感觉迷茫,“到处是方向,可没有一个真正的方向。”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迷惘?
傅佩荣:其实西方也是一样,困惑人们的往往都是外在的选择,去哪里旅游,买什么牌子的车,买哪支股票,这些都是向外的选择,你要找到人生的目标,一定要稍作一番思考,从内在了解人生到底是怎样一回事。要有经典的依据,不能只是个人摸索。只凭个人经验的话需要时间的累积,累积到一定时间再觉悟,虽然看清楚了可是也晚了。
我谈国学的时候,一直谈儒家和道家,这是中国特产。你从儒、道的立场上来看,人生的选择又该如何?
      扼要来说儒家就是肯定人性是什么,你要了解人性,得从真诚着手。儒家的第一个原则是真诚,当我真诚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我是人际关系中的某一点:看到父母,知道我是子女;看到朋友,明白我也是朋友;看到老师,懂得我是学生。真诚使得“我”这个角色的自我要求呈现出来。不但有自我要求还有社会规范,再加上师长对你的期许,三点结合起来,儒家才会作出抉择。
所以真诚不单单是天真幼稚,只知道尽自己的责任,还要注意社会中的共识。一个人真诚,就会发现有一种力量让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种力量叫做“向”,该做的事叫做“善”,向善就是我和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这就是儒家——真诚引发力量,然后去做该做的事,所以儒家不会好高骛远。没有人可以离开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这个网络里,你就要思考,我这个点怎么尽自己的责任,让各种角色都能对我感觉满意,这是第一点,客观为别人。但是如果只注意这一点的话就没有自我了,这是儒家常被诟病的地方。实际上不然,从孔子来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发现自己是对的,千万人反对我也会勇往直前。这完全是自我力量的提升,儒家把这点提炼出来,就会养成反省自我的习惯。

记者:从道家来看呢?
傅佩荣:从道家看,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常用一个词来说道家——真实。一字之差,学派不一。真实比真诚更为开阔,真诚只对个人有效,因为只有人才可能不真诚,真实的话对万物都有效,道家倾向于不以人为唯一的标准来判断万物的价值,以一种欣赏的姿态对万物欣赏,包括对自己的遭遇欣赏,所以讲道家就要记得整体观,整体里面,所有的一切没有得失成败,过去的得将来可能失,过去的失将来可能得,这是道家洒脱的根源。你要常常想,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到了我珍惜,得不到我也不会介意,这是道家。
掌握了这两家你会发现,人生有机会选择,非但不是一个诅咒,而是幸福。就像萨特说的,人是被判定有罪的,罪名就是自由(笑)。人被判罪为自由的,好像自由是一种罪过。在儒家和道家看来,自由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当内心的力量比较强大时,面对无处不在的抉择,我们也可以避免随族从众?
傅佩荣:没错,那样就会从外部收到内心里面,从重外轻内变为重内轻外。
怎么来避免从众呢?从众不见得不好,但是要知道我选择从众的理由是什么,别人穿西装我也穿西装,别人吃西餐我也吃西餐,这不算从众。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这比较重要,要我和别人不一样,那怎么可能呢?那么多人,我和别人不一样,那怎么过日子呢?所以,你可以和别人一样,但你要给自己一个理由。
      这么多种生活方式,我从众,众也是很多人嘛,存在主义喜欢说,众人就是无人,他人就是无人啊,你找别人当借口,其实没有人可以当借口,因为你任何行动都可以找到某种人对照,比如说12星座,每个星座都有5亿人,那么5亿人都和你一样,那你算有什么个性呢?假设从众也有一些选择,我为什么不选择这个,而选择那个,自己心里要有所觉醒。

            活着很容易,要理解为什么而活着,那是一辈子的挑战

记者:困惑多是不是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小时候受的教育,好像就是怎样考学才可能有不错的工作,而实际上,很多问题工作的时候才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
傅佩荣:人基本上都会从经验中学到一些教训,它是连续发展,逐渐累积的,如果你到中年阶段,你不能有一个主动的学习计划,可能生命中就错过了许多重要的东西。这个学习计划,是要把你从前为得到学位进行的专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那种学习还是狭隘的、功利的。
      接着要问,学习还有什么目标吗?要成就一个完整的人格,过完这一生,过得比较周到,我建议,学一些心理学、文学、哲学的东西,因为你这时候学习不是为了学分、成绩,而是你的人生经验需要理解,需要解释,你只要把人文学科经典中的任何一本拿来念,它里面都有人类社会生活的原则,这种原则经过证实是有效的,因为古代的学派往往会是一个系统,“吾道一以贯之”。
      比如孔子讲到的一句话: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为什么?是因为它后面有一个系统,因为人性是向善的,所以友直、友谅、友多闻会帮你走上正确的路,所以才是好朋友。否则为什么不能找一些吃喝玩乐的朋友,如果人只有动物性的话,找一些奢华的朋友是很简单的。孔子讲完这句话,你就要问,他对人性有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人在世上,活着很容易,要理解为什么而活着,你就会不惧一辈子的挑战。
完整的人生,包括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比如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这类的东西,这是难免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成长和灵性修养,恐怕更为重要。

记者:国学博大精深,从正常情况来讲,一个中国人从中间汲取营养,会有一个怎样的基本步骤,通常的做法?
傅佩荣:人的生命大致有三个阶段。30岁之前要上学、考试、找工作,需要奋斗,学会担负起社会责任,当然得入世,应该读读儒家。念《论语》,让我们了解只要学习就有希望,使人有一种振奋上进的动力;念《孟子》使心中充满道德勇气,因为年轻人作为社会栋梁一定要培养责任感,承担时代的挑战和使命。
      人到三四十岁时,便会对道家有体会。事业上有成败得失,跟人相处也有愉快也有不愉快,需要我们向老庄学习,懂得化解,学会看开。老庄思想,整体来看,最后归于平静,使你没有什么压力。等你50岁之后对命运应当有一些清楚的了解,学《易经》,便于人把握全局。

记者:很多人会抱怨环境,经济大潮席卷三界五行,何处是世外桃源?这样的喧嚣时代,身心该怎样才可以安顿呢?
傅佩荣:自古以来,没有平静的时代,即使你处在一个治世,你心里静不下来,照样是乱糟糟。没有战争,也没有地震,可为什么心乱如麻?因为你每天只吸收信息,网络、电视、报纸上海量的信息,就可以了,你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世界呢?你就没有判断能力了,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内心。
      建议人到中年之后,不管什么行业,每天一定留给自己半小时,这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翻开书本,或者好的杂志,好的报道,稍微看一下,它可能写的不是当下发生的事,与你的利害无关,它纯粹是一个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之类的务虚之语。有时候看一则庄子的寓言,看老子的几句警世格言,看了以后会想,原来有了这些经典的指引,我才能比较明确了解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记者:工作后,生活进入到一定的轨道,很多人容易陷入无事忙的处境,忙忙碌碌一天下来,想不出哪件事能够让自己生命品质得以增益的,这样的处境该如何应对?
傅佩荣:通常我们讲无事忙总要找个借口,比如我要养家。工作本身、上班的时候那不叫无事忙,因为你拿别人薪水,把自己事情做好,心安理得。怕的是休闲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如果你休闲的时候,我要家里过得舒服一点,整理家务弄一下,和朋友聊聊天,因为成了习惯了,不聊天还能做什么呢?这种无事忙就比较麻烦了。
      人这辈子总会衰老,哪一天你警觉鬓角白了,头发掉了,你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了,那种感觉是非常恐慌的。为了避免将来这种恐慌,当然现在就是让自己生活有个规律。我建议一周是一个周期,一周休假两天,这两天是重要的,一个人生活品质的高低,不在于你的上班,都是一样的忙,在于你休闲,在于周末,周末安排怎样的消遣活动呢,这就能看出你生命的品质如何。
我在荷兰教过书,在周末的时候,星期六拜访亲友,所有人的生日都放在星期六傍晚来过,这个星期的菜到超市一次搞定。星期天上午一小时去教堂,进入宗教的一个环境。人的心就定下来了,生活周期除需要一个规律以外,还需要一个定点,不断回到定点,让生命不至于一直向外流失,你回到定点以后可以从星期一继续开始,继续忍受这种乏味的生活,星期天,回到生命的定点,让你跟生命根源结合,这样就不会无事忙了。

            潜规则也是一种人情世故,但要有底线

记者:当入仕之心遭遇现实的困境,人在官场还能不能常葆赤子之心?
傅佩荣: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通达,有很多因素。比如咱们两人是同班同学,偏偏你比我杰出一点,常常为此苦恼。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第一,我是真正的能力比不上别人呢,努力不够呢,还是机运不好,机运不好,不要急?在这种时候培养一种特别的德行——忍耐,忍耐的好处是不断开拓自己内在的容忍能力,久了之后就可以悟道,那种觉悟是迟早都要有的;第二,你能力不够或者条件不够的话,赶快加强,今天开放的社会有个好处,让你自由学习,一个人有心学习,可以利用任何资源学习。
      做官不是人生的目的,做官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如果做官不能够改善环境,照顾百姓,不能够使长官走上正道,那宁可不做。
孔子认为优秀的政治家要做到:行己也恭,事上也敬,养民也惠。你要有这样的风范、风骨,你才有资格做官。所以当生性懦弱的冉求只是一味地顺从长官的意图时,孔子号召学生可以对其“鸣鼓而攻之”,这是在《论语》里面孔子对自己弟子表现最生气的一次。

记者:从政和个人清明似乎很难画等号?
傅佩荣:入仕会给你提供很好的平台让你经天纬地,施展抱负,但年轻人一定记得,在理想主义的旁边,就住着虚无主义。年轻人总希望建构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世界,一旦达不到就可能走向极端,抑郁,活不下去了。那样不算洞察人生。
       做大官,往往就要妥协,还有所谓潜规则,最难的就是一种衡量,如果接受某些潜规则,做出一些不光明的事情来,但是达到目的后,可以为民服务,最后别人会说,你结果不错,儒家会肯定你的。
只是你的潜规则有个限制,你不能伤害无辜的人,如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也不要超越个人的底线,潜规则不是没有道理,有时候也是一种人情世故。

记者:不仅仅是从政,人生中向上的台阶无处不在,官场中的序列等级,技术人员的职称,普通人的衣食住用,怎样对待这样的台阶?
傅佩荣:西方有句话说得好,你要想发财,最好的途径是降低欲望。很多时候人和人是没有办法比的,一山望着一山高。所以我强调,不要羡慕别人,但是自己要问自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让自己活得快乐,我们叫活在当下,当下不是一刹那,当下是你设定了一个目标,在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中叫做当下。
      比如我对大学生说,你的当下就是四年,你要顺利毕业,四年就是当下,四年之内你不要打工,不要想其他事,专心把书念好。你将来进入社会一样,一个年轻人,刚刚成家,想买房子,决定五年买房子,这五年就是当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里面每一天让自己觉得很愉快。为什么?你有方向了,有目标了,你还不能快乐,那这样的人生太不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