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尽处,煦煦暖阳
(2011-02-28 22:54:47)
标签:
杂谈 |
2008年6期《中国青年》
黑暗深处,始终摇曳着一豆烛光,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枚暖阳,从不落山的太阳。因为爱,你不会觉得黑。
轻轻闭上你的眼睛。
顺着盲道往前走,对,就这样,不要扶墙,10米,20米……
感觉怎么样?刚开始,是不是一种与熟悉的外界隔开的陌生,接着呢?是孤独,是恐惧,是焦躁,“黑云压城城欲摧”,是无穷无尽的压力,从意识深处,从四面八方,漫过来。
对于你我,这只是一次体验,而对于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3000万盲人来说,这是一种常态。日升月落,花开花谢,于他们,毫无察觉。
没错,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盲人的故事给你听,刚开始会有一点苦兮兮,不过,涌动的那股暗流,始终是一种乐观。
他的故事没有泪水,只有爱的坦荡。
王结,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来自遥远的西部,宁夏西海固。
别样人生,用使命感去挑战
第一次和王结通话,出乎我的意料。爽朗的笑声使人诧异,甚至疑惑。
第一次见面,在人群中我刚和别人打了个招呼,旁边就伸来了一双手,热情地叫着我的名字。
仅仅通过两三次电话,能有如此好的记忆和判断,不禁让我暗暗惊奇。
要知道,王结上一次看到光明,还是25年前。13岁时,一场飞来横祸让他的双眼视网膜脱落,从此走入永久的黑暗。 “吃喝拉撒寸步难行,不知白天黑夜地躺着,脑子里想着树木、小鸟、同学、老师……” 连续几夜,醒来的王结总听见父母唉声叹气的对话:娃这一辈子咋办呢?咱们去世了娃可咋办呢?
消除父母的担心是这些年来王结发奋的最初动力。
14岁的王结到吉西县医院按摩科学习,他不分白天黑夜苦练,累了睡着,梦中还在枕头上练手法。整整三年。在亲人和老师的帮助下,王结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了全部中学课程。1987年,他考进陕西自强中专学校。
看过王结在自强中专门前的一张照片,头发有些零乱,黄军装套在消瘦的身体上有些肥大。异乡求学的四年,写满艰辛。学校里没有为回族人设立的清真食堂,第一个学期他只能顿顿吃馒头咸菜,结果营养严重缺乏,练功时经常流鼻血。学校怕出危险,劝他休学。好容易到手的学习机会哪能丢掉?王结决定自己做饭。两眼一抹黑,又要切菜,又要点炉子,不是脸上被溅上滚烫的油点,就是头发眉毛被煤油炉烧焦。
1991年毕业之后,王结如愿以偿,回到西吉县医院当了一名医生。“由于治好了一些平常大夫不能治好的病,乡间的患者就感觉很神奇,在这么一个小城盲人还能看好病,所以就传神了,说县医院有个神医,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病,再一捏就好了。”
这么一来给王结带来了麻烦,一些治不了的病也来找他,但诊断以后,他经常无能为力。病人失望而归刺痛了王结,他意识到,自己的本领远远不够,更好地帮助别人,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时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不向西北招生, 王结年年给中国残联打电话咨询。那几年,王结白天上班,晚上做作业,累得常常手拿着笔就睡着了。当年和他住在一屋的侄子静文谈到三叔备考大学,记忆犹新:“多少次我半夜醒来,他都在听磁带,摸盲文,因为他苦练手法,我就亲眼见过他有两次在练习过程中晕倒。到现在他很瘦,很大成分上是那时候没黑没夜的摸盲文书,没黑没夜的练习手法给累的。”
1994年的冬天,中国残联干部到宁夏考察,把王结锲而不舍的故事带回北京。第二年,传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向宁夏盲人招生的消息。王结欣喜地赶赴长春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成为宁夏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在浩瀚的学海里,王结找到了一种寄托。他申报了高等教育本科自考,以身试路,为盲人探索求学途径。宁夏教育部门为王结一个人专设考场。三年,14门功课全部一次通过,完成了中医临床本科学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2004年, 王结考入中央党校在职攻读经济管理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再次考入宁夏医学院在职攻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
现在,如果不外出讲课、培训,王结的一天很像一个学生。早晨,收听一小时的新闻广播,中午下午都在学习。家里的书架上,摆着近千盘录音磁带,500万字的盲文笔记,还有用坏了的30多台录音机。
中国第一位攻读双硕士研究生的盲人,第一个参加全国职称统一考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盲人……王结一直在创造纪录。
在他看来,25年的行程,从最初想谋生学艺,解决吃饭问题,到现在走到同类人的前列,仿佛有一种历史使命,“让人看看我们这种人能走多远,能攀多高,挑战这样的极限,我感觉有点神圣。”
无法选择身体时,可以选择爱,选择温暖
在长春大学毕业后,王结本可以选择去香港工作。在深圳实习的他,被一个香港老板看中,邀他去香港合开诊疗所,给他30%的股份。当时确实有些动心, 最终,王结还是乘上了返回六盘山的列车。
有人不理解,“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只有傻子才会这么做。“情债情还,心债心还。”在王结看来,这种选择很正常,“那么多人帮助过我,也没图过我什么,而我能回报点什么?”
他念念不忘山乡那些没出路的盲人兄弟姐妹,在医院上班的同时,王结办起了盲人按摩培训班。为筹集资金,他组织盲人在县剧团演出。演出当天,奔波劳累的王结高烧39.8℃,为了救场,他拔掉身上的输液管,在两个人的搀扶下上台参加合唱,那个贫穷的县城,一场演出募集到1万多元,实属罕见。
按摩技艺的掌握是需要反复强化,王结就拿自己的身体陪练。最多的时候,有12个人在他身上同时练习。他的身上,到处都是按出的血印。“抓得屁股针扎一样,每次下床系鞋带都蹲不下去,前胸疼得连气都不敢出。”
县城消费条件有限,保健按摩还是奢侈事。培训之后的盲人依然很难实现就业。这时候,王结想到了首府银川,那样的地方,盲人施展的天地应该广阔很多。
在银川,他白天打听管事的地方,晚上就在医院走廊的长条椅子上睡觉。跑政策,跑贷款,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中心顺利开业。
爱之温暖,德之高尚。九年来,王结和他的同伴为人们热情服务,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立后的他们享受着人生的尊严。
渐渐,爱德按摩中心声名鹊起,各地的残疾人慕名而来,许多下岗职工也想学习这门技术。2001年7月,王结创办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学校以盲人按摩培训为主,同时设置聋哑人工艺美术设计,肢残人工艺品制作、刺绣等专业。
谢宝华大姐不会忘记,夫妻双双下岗的时候,是爱德学校的培训使她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开办了自己的保健按摩所。儿子读书的学费,一家的柴米油盐,多亏了这“一技之长”。
盲人马世清更不会忘记,父亲早亡,母亲带领兄妹6人艰难度日,作为长子的他领着兄弟沿街乞讨。王结不仅为其免费提供培训,还给他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学成结业,王结又支持他开办了一家按摩所。如今,马世清不仅自己成家立业,还帮助两个兄弟操持了婚姻大事。
6年来,“爱德”学校共培训残疾人及下岗失业人员2300余人,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及补贴生活费近21万元,学校先后为学员联系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些学员经推荐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就业,还有少数学员远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从事按摩工作。在王结的支持与指导下学员自主创办按摩所达73家。
这时候,列举的数字不是枯燥的,数字的背后,是一个盲人改变了一群人命运的喜悦。
9000个黑暗的日子悄悄滑过,生活难免沟沟坎坎,王结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这些热情,如煦煦暖阳,照亮在黑暗的尽头。
盲人王结,是一位孝子,他会在夏天连夜驱车几百里为父母安空调,自己吃了进口水果会想办法给父母捎一点;他还是一位好丈夫,妻子买衣服从不请别人参谋,她把颜色、样式描述出来,他用双手测量挑选;虽然不能给孩子讲解电视内容,但儿子在3岁多的时候,就能把盘中王结想吃的东西用筷子喂到这位幸福爸爸的嘴里。
“人生绝不是单项选择,当我们无法选择身体时,还可以选择爱,选择温暖,选择高尚。”第十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现场,流光溢彩的舞台王结未必感受得到,而他的故事温暖着所有人的心。
“没有怨愤和遗憾,作为最贫穷地区的盲童,看得见的时候放羊,看不见了又受到这么多人的抬举,让我感受到做人的尊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和王结告别,已是子夜。温柔的壁灯,静静地洒在他的脸上,米黄色的民族服饰,使他看起来甚至有点帅。看他谈笑风生,你会感慨,苦难,有时候是成功与智慧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