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蒙馆里,撒下一片国学种子

(2010-08-20 00:46:51)
标签:

杂谈

2007113,星期六,北京孔庙,三九隆冬里难得的一个暖和天气。

这天下午,国学启蒙馆的孩子们上了三节课。经典诵读、古诗新唱和儿童经络操。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复习完以前所学《三字经》部分,韩国英老师领着大家齐读新内容,童声琅琅,回荡在古柏殿宇间。30分钟的课上,她给大家讲少年康熙除鳌拜,讲宣统三岁当皇帝,活跃的孩子居然听得津津有味。“老师,我知道,鸦片就是毒品”,这边刚夸完发言的孩子,那边就有孩子提问了:“老师,鸦片是吸的还是吃的呀?”热烈的讨论使下课推迟了好几分钟。

接下来是古诗新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嘀嘀嘀嘀嗒。。。”上课的是一对老夫妻,张光宇老人弹琴,老伴教唱,旋律优美,歌声悠扬,稚气的合唱,竟颇有几分腾格尔放歌草原的味道。做完少儿经络操之后,孩子们有礼貌地跟老师鞠躬再见。

2002年国学启蒙馆成立,四年过去了,这几位老师送走了一批批孩子,寒来暑往,不顾风霜雪雨,不计报酬微薄,近乎义务地坚持,为什么?

“因为,我想守护孩子这片最后的净土”,音乐协会退休的张老师谈起孩子们,谈起他谱曲的20多首古诗词,眼神间跳跃着年轻。“我小时候还是读了点经的,这么些年证明,否定传统是不对的,我希望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个链条,延续点什么,几千年的东西,要是在我们这儿断了,就太可惜了。”

韩国英从国学馆成立就在这里执教,这位25岁的民俗硕士说:“每当家长告诉我孩子有很大变化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每当目送一批孩子毕业,会觉得那是经自己双手撒下去的一片种子。”

“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咱们一共有哪些朝代?”

“告诉老师,臂弯处你们手碰到的这个穴位叫什么,还记得么?”

响亮的回答,令很多成年人吃惊,毕竟,这都是些三四岁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些古文,了解这些东西,会有用么?

这些生于70年代的年轻家长们看法似乎相当一致:我们这代人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需要摸索着寻找生命的智慧,今天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感知古文化的美感,这些传统的养料,会积淀成骨子里的东西,厚实他们的人生。

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家长也在隔壁教室里听课,传统文化与书法是他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亲子共学,其乐融融。每次课后,孩子总爱追问一些古怪的问题,为了相互交流、促进,家长们干脆也参与进来。陪孩子接触古典的过程,也给自己补了很多文化课,用家长自己的话说,是一起从源头文化中吸取营养。

这些家长,远的来自顺义、石景山,每周坚持接送孩子来国学馆,因为他们欣喜于孩子从这里开始的点滴变化:

爱闹的孩子变静了,调皮的孩子学乖了,自私的孩子开始懂礼貌了——

6岁的刘涵钊是妈妈拽进国学馆的,现在他成了小国学迷,回家每天抱起的书尽是些传统故事、寓言之类的,还成了他小学班里的《三字经》领读员。

孩子能接受带小补丁的一条裤子了,因为《弟子规》里说“衣贵洁,不贵华”;孩子会跑到划拳的大人桌前朗声背出:年方少,勿饮酒……

或许,背诵的东西或许孩子们不能彻底理解,但就在这种感知式的领略中,多少也会浸淫些祖先处世的情怀与生活态度。许多篇章,只是他们机械性的记忆和粗浅的印象,然而,在血液中静静流淌的传统精髓,会在不知不觉影响着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营养他们一生。

每届孩子一年修业期满,都会在大成殿前举行汇演。一脸稚气的他们穿着古香古色的唐装,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地诵读《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开蒙教材的优秀段落,并伴着轻快活泼的音乐吟唱着《清明》、《悯农》等诗句,迈出他们与先人们精神连通的第一步。

700年孔庙,文气氤氲,这处元、明、清三代的教化圣地,牌坊巍巍、古柏森森,驻足其中,时光仿佛一下子潜流到许多年前,斑驳的朱墙黄瓦,庄严的殿宇碑亭,静谧的氛围中,那些稚气的声音点缀其间——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1世纪的幼苗和悠久的传统,在这一刻和谐地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又拣起失落百年的祖先记忆,在重温中延续。

年轻的读经老师韩国英所说:我本科读的外语,可总觉得那只是一门工具而已,只有在咱们的古文化中、在这些散发馨香的文字里,才能找到我生命的归属感。除了周六在这里授课,我仍然坚持读《大学》、《中庸》,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现在只是在努力地跟孩子们一起做第一步。

《中国青年》2007年3期“国学着陆”专题

http://s15/bmiddle/4b042148t8e2ff6b21f5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